成功美術館“沿著十八大方向奮勇前進——美麗中國•湖北國畫院學術邀請展”參展畫家、湖北國畫院副院長劉成春的《激情百年武漢》系列,傾注了他十年的心血,以千人精英形象來表現大武漢百年人文景觀,以筆墨彰顯其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展現武漢的個性魅力,體現了他以人為本、樸素與崇高相結合的精神境界。對于如何達到藝術創作的終極目標,他已規劃出宏偉藍圖,并已處于緊張而有序的實施之中。他穩扎穩打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著藝術生命的輝煌。縱觀華夏千古史,鄂楚大地人才輩出,而他就是生長在這鄂楚大地上的一顆國畫明珠。

劉成春近照
記者:劉院長您的《激情百年武漢》系列畫作,傾注了您十年心血,以千人精英形象來表現大武漢百年人文景觀。您能談談創作這部系列畫作的情況嗎?
劉成春:我從2000年開始創作“激情百年武漢”。開始的時候感觸并不深刻,但隨著創作、思考的不斷深入,感觸越來越深。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辛酸史、興亡史、奮爭史,在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華民族所進行的奮爭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但反映這種奮斗歷程的作品實在太少了。
以一個城市l00年的發展歷程作為創作主題,這個城市必須具有獨特的魅力,才能承載這個題材所包容的內涵。武漢過去的l00年,它的經歷極其豐富而獨特,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其它國內城市所不能替代的。武漢風雨歷程的l00年,是中國現代歷史巨大變遷的縮影。
1900年自立軍唐才常從容赴死,揭開了武裝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序幕;1903年張之洞書寫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率先打開面向西洋的一扇窗;l911年熊秉坤的一聲槍響,結束封建帝制;l920年董必武創建共產主義小組,黨的一大13名代表,湖北人有5位;I923年林祥謙淌血的胸膛,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l927年武漢國民政府樓前宋慶齡燦爛的笑容,歷史進入了第一次國共合作;I938年武漢會戰周恩來冷峻的臉龐,武漢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心;1958年新工業奠基毛澤東匆匆的腳步;1991年南巡時鄧小平充滿智慧的話語;l996年世紀三峽論證會李鵬明快睿智的發言;1998年抗洪決戰時江澤民發出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氣概……。所有精英都將最燦爛的瞬間定格于大武漢。以事件作篇,以表現人物為主的創作思路逐漸清晰。“激情百年武漢”畫卷將描繪百年武漢歷史風云人物1000余位,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藝術、工商、宗教等各界知名人士。
在“激情百年武漢”的創作中,肖像群,是我樹立的明確的創作核心。我努力追求新的手法,新的視點,新的審美觀點。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之所以感人,首先在于她反映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性并不是自然主義的再現,而是要講究藝術表現的規律,講究藝術性,講究形式美感。畫幅中,為營造出真實感,我嘗試大量的運用歷史照片的復印裱貼,書寫當時的標語、口號以及時尚語言等文字內容,凸現歷史原貌,增強畫卷中的歷史縱深感。

劉成春作品 四尺斗方 價格協商
記者:人物畫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中歷來是大系,在創作上也是最具難度的。當代的中國人物畫在時代潮流的發展中,既要植根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特點。對此您怎樣看待?
劉成春:中國畫人物畫探索從來都是一種過程,最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守望什么樣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可謂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中國人物畫的發展也已經到了要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了。但是文化傳統也像其他事物一樣,既有其不斷生發的活力,也有傳統本身慣性所帶來的包袱。當下,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應該守望什么樣的文化傳統?
傳統文化精神、筆墨表現在當代中國畫界已成為不可回避的學術紅線,我們的探索恰恰是沿著這條主線展開的,從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而不僅僅是區域文化中的趣味出發,花大力氣去體味、感悟,這種精神上的領悟與沉淀使筆墨更多地表現出歷史的厚重之感、滄茫之力,而退去了技巧層面的精進與追求 。
中國在20世紀的大動蕩、大變革中,帶來了“當隨時代的新國畫”。在中西碰撞中,中國人物畫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也就是徐悲鴻等人以及解放后引進的外國(法、蘇、俄)現實主義與古典形態的寫實風格。它沖破了固有的封閉體系,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需求和審美意識,使中國畫在意象美學的基礎上往寫實美學方面演進,成為中國畫的主流。 中國人物畫在20世紀從傳統形態向當代形態轉化雖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而想要真正成為現代形態,任重而道遠,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需要國畫家們付出創造性的勞動。
中國傳統人物畫在悠悠歲月中經歷的不僅僅是山水、花鳥畫的排擠,還在一次次與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的碰撞中產生了一種具有堅毅民族特色的風貌。 恢宏的場面像西畫,細膩的刻畫像文人畫,有傳統、有筆墨、形神合一、表達有深度的作品,這才應是中國人物畫新的面貌。
現在的畫家,包括我自己在內,心態都比較浮躁,盡管我很注意這個問題,但也達不到“出污泥而不染”的地步。我覺得藝術家還是要憑良知畫畫,因為每幅作品都反映著你自己的水平。
繪畫是人物內心對所處時代生活狀態的反應,是直逼靈魂深處的“情感釋放”,是宣泄自己喜怒哀樂的“平臺”。然而,有人在不清楚、甚而沒有深入理解自己“母體文化”的當下,就用繪畫這種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發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當然是很難出現有靈魂有激情的作品。
我認為中國人物畫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把寫意的人物畫或者水墨的人物畫畫得很工整。在西畫強調結構、強調比例、強調造型的教育影響下,必然產生迎合某種要求的畫作,但我還是希望能畫出人物的神態、人情與內心世界,希望這個人物是具有抒寫性的,而不是描摹性的。
我們畫人物畫不要怕人家這樣那樣的議論,能畫重大題材,拿到國外去人家也得承認。有悟性,有嚴格的造型基礎,對筆墨、各種主義都要了解,該吸收的都可以吸收,所有的手法技術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把這些技法用在表現個人的感受上,表現時代精神上。
畫人物畫我感覺難度確實是很大,首先,人物畫造型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寫實的造型,寫意的造型,怎么結合起來,怎么從生活里直接捕捉塑造形象,而且形象確實很有中國味,確實很現代,我想這是當前擺在我們這一輩人物畫家面前非常重要的課題 。

劉成春作品 四尺斗方 價格協商
記者:您參加過許多大展,也舉辦過多次個展。在成功美術館舉辦的此次展覽中,您最想帶給金城蘭州書畫觀眾們的是什么?
劉成春:西部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她的神秘、博大、樸實、厚重是我夢縈魂牽的圣地,我愿用我的作品向金城蘭州人民匯報,此行將是我藝術征途中一次很重要的活動,我非常期待。
劉成春:男,1955年出生于武漢,1983年畢業于湖北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獲文學士。現為湖北國畫院副院長、湖北中國畫研究院秘書長、湖北省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曾獲“紀念長征勝利全國美展”一等獎(最高獎)、紀念徐悲鴻先生誕辰110周年全國美展金獎、湖北省紀念建國55周年美展銅獎 。
入選“全軍紀念長征勝利50周年美展” 、中國美術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60周年美展” 、中國美術館,“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 、北京炎黃藝術館,“關東畫派中國人物畫大展” 、中國美術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書畫藝術展” 、中國抗日勝利紀念館,“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展” 、中國美術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 、中國軍事博物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美展”、中國美術館,“2007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中國美協,“湖北省美協成立50周年精品展” 、湖北藝術學院展覽館。
論文、作品發表在《美術》、《美術觀察》、《國畫家》、《中國書畫博覽》、《美術報》、《湖北日報》專刊,《武漢晨報》整版等核心期刊及重要報刊上。
承擔中央黨史辦、文化部重大歷史題材《長征二萬五之巾幗英雄》巨幅長卷創作項目、承擔湖北省文聯一類創作題材《辛亥革命》巨幅作品。(校對:張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