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畫作追求與社會的共鳴——吳建潮訪談

2013-08-01

文章來源:
963次瀏覽

 

畫家日現場創作中

 

       吳建潮的繪畫體材廣泛,中國山水、花鳥以及西方水彩畫兼善,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山水畫蒼古渾厚,氣韻流動,神形具備;花鳥作品工寫兼具,趣意盎然,富有詩意;水彩畫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隨類賦彩,水色交融,如夢如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畫家也是具有創新意識的畫家,癡迷于畫事數十年,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實踐。在東西方繪畫的探索實踐中,建樹了自己的獨特的繪畫風貌。


       記者:吳老師您的山水在注重傳統的同時,西方水彩畫的成分,并將兩者相結合服務于創作。在這樣的創作中,誰對您的影響最大?您覺得將這兩者相結合運用的關鍵點在哪里?


       吳建潮:就西方藝術在中國傳統藝術創上的運用,1964年9月毛主席曾在《對中央音樂學院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對待古代和外國的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將其明確的提了出來。

       在藝術創作上,我認為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成功的是吳冠中先生,我在這一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也得益于他的影響。他在50~70年代的創作中,就對油畫民族化進行深入的探索,將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從70年代開始,又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并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并探求中國畫的革新。到了晚年他在東西方藝術融合的理論和實踐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實事求是的講,要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很難,因為從東西方哲學思想、美學指導理論、繪畫創作都有太多不可調和的矛盾,要解決“將西方水彩畫技法運用于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問題,首先要解決這些矛盾。當然不管是學習傳統,還是引進西方,要遵循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創作中要有自己清晰的脈絡,一邊學習、一邊創作、一邊取舍,在中西方的繪畫理論或者作品找到適合自己的營養,不管是“中國語言的水彩畫”還是有水彩味道的中國水墨畫都是如此。
 

 

合影


      記者:您的花鳥畫創作,既注重工寫性,還汲取了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使您的作品藝術性和裝飾性兼備。您覺得這樣風貌作品的現實意義在哪里?

       吳建潮:在我的花鳥畫中,草蟲形象一般以傳統的工筆為主,設色清淡,追求寫實,力求主體形象色調和諧一致。在草蟲的配景上,追隨時代審美需要,大膽追求裝飾的寫意情趣,運用多種手段汲取姊妹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創造性改造,使之所畫作品水乳交融。所以我的花鳥畫作品力主體現傳統功力的同時,又要洋溢時代的風采與生活的機趣,從而形成其清新怡人的藝術格調。

       作為新時代畫家,繪畫作品創作的主體不管是在作品中運用了什么樣的技法,表現怎樣的畫面感觀其意義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體現畫家的個人價值,將畫家的藝術思想傳遞給觀眾;二是向受眾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提升社會正氣,為社會發展盡力盡責,這是藝術家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第三,作為中國畫家,弘揚中國繪畫藝術,傳承中國文化是責無旁貸的。
 

 

接受記者采訪


      記者:您的繪畫,不管是山水還是花鳥,其中都流淌著潺潺的詩意。詩情畫意中激蕩著蓬勃生發的生命感召力。你如何看待中國的“詩畫思想”?

      吳建潮:繪畫的“詩畫”思想在中國自古就有,自唐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宋元明清歷代都有追隨者。我認為中國畫的詩境即是中國畫的意境所在,是畫中所有的物象,山川煙云、草禽魚蟲所構造出來的無限想象,這是中國傳統的美學指導思想影響下的結果。鳥不鳴,卻能聞啼聲;水不流,卻能舟行千里;花不語,卻已淚滿襟均在畫面之外。或山川險峻,或飛瀑流云,或風和起舞,或陽光雨露皆為無我之境。

      中國畫中的整體詩意境界是詩書畫印這些傳統文化符號綜合融匯造就的,觀者能從其中看到舞蹈,聽到音樂,聞到花香,感受到山川的氣韻,能與天地對話,能體會畫外之音,諸如此類都是詩意的體現,是人們心中最理想的精神世界,是認識世界的文化歸宿。

      記者:我知道,您的創作始于“山村”題材,一開始也遇到了一些難題。您是如何克服這些難題的?

      吳建潮:我創作的原始沖動源于對山村深深的、揮之不去的愛戀。村口的石橋,簡陋的蝸居,故鄉的明月是我取之不盡的題材。所以我的一些作品中,“緣物寄情”、“物我交融”表達我對家鄉的愛戀。

      幾千年發展的中國書畫理論告訴人們,要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小生靈”,須用工筆。但是要表現工筆畫細致入微的線條,又不可避免的考慮到水墨在生宣滲透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主要的還是思考,反復的實踐,從中找到適合的方法。反復從中西畫理論與各自的特點出發,研習畫技。在千萬次的嘗試最終在中西融合中,找到了出路。不僅用工筆將小生靈體現在生宣紙上,而且比在熟宣紙上更具立體感,更栩栩如生,從而實現了對山村印象的完美再現,解決了這一問題。 

       吳建潮,原名吳建朝,字春訊,號常山坡龍人。1964年生于河北正定,1985年畢業于河北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曾任中國書畫院副院長,現任中國文藝家俱樂部書畫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及其他藝術機構顧問、教授等。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書畫家網
張江舟
張江舟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中國的畫……是一個線條的組織。”,線條不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1333熱度

杜滋齡
杜滋齡

杜滋齡先生是當代畫界風格鮮明而成績卓著的藝術家,其筆下人物汲取技法豐富,

 5件作品 1726熱度

師恩釗
師恩釗

師恩釗先生的山水畫,著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峻風光,構圖恢弘大氣,筆墨雄渾蒼

 6件作品 4336熱度

張捷
張捷

傳統和生活,是繪畫創作的兩大重要源泉。前者,不僅以古人浩如煙海的經驗總結

 7件作品 2980熱度

裘緝木
裘緝木

孫過庭《書譜》中,對古與今、舊與新的“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對比批評主張,

 5件作品 2852熱度

李翔
李翔

關于中國畫的“形神”之論,歷代以來多有闡述。譬如魏晉南北朝謝赫的“應物象

 3件作品 3930熱度

張松
張松

“張松先生的山水繪畫,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鄉蕪湖的山水風光、湖中煙

 5件作品 6608熱度

王夢湖
王夢湖

清代畫家龔賢說:“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對自然生活的感物歷來是

 9件作品 8590熱度

最新文章

不激不厲 風規自遠——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吳善璋書法作品(“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析

不激不厲 風規自遠——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吳善璋書法作品(“

行草,起源于東漢末年,由劉德升首創,后經王獻之、張旭、懷素等歷代書法巨匠

2025-05-09

閎肆見豁爽 質樸得真味——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范揚先生作品(“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讀

閎肆見豁爽 質樸得真味——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范揚先生作

潘天壽《論畫殘稿》有云:“筆墨取于物,發于心;為物之象,心之跡。”筆者每

2025-05-09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為成功夢而努力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為成功夢而努力

人生三層境界:一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2025-05-09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讓成功學校的特色更鮮明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讓成功學校的特色更鮮明

蘭州地區值得選擇的學校不少,這些學校也值得選擇,值得尊敬。感謝您選擇成功

2025-05-09

筆意骨氣 墨韻彰顯——安徽美協原主席張松先生山水畫(“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淺賞

筆意骨氣 墨韻彰顯——安徽美協原主席張松先生山水畫(“五一勞

江南的三月,草木蔥蘢,鶯歌燕舞,花紅柳綠,青山綠水間彌漫著春天的詩意,翠

2025-05-08

機杼獨出 鹿鳴呦呦——當代著名青年畫家李蒸蒸先生作品(“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讀

機杼獨出 鹿鳴呦呦——當代著名青年畫家李蒸蒸先生作品(“五一

繪畫是極富想象力和創造性的藝術,貴在有個人面目的呈現、有個人風貌的反映、

2025-05-08

碧水脈脈可游 青山蔥蔥可居——中國美協理事李呈修先生手卷畫作(“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讀

碧水脈脈可游 青山蔥蔥可居——中國美協理事李呈修先生手卷畫作

中國的山水繪畫,“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的最高生命理想追求和澄

2025-05-06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布 局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布 局

布局的時候是快樂的,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神圣的向往。現在是辛苦的,不遺余力

2025-04-30

百歲貓王 巨著皇皇——讀孫菊生老夫子長卷(“五一勞動節”成功美術館館藏名家名作展)有感

百歲貓王 巨著皇皇——讀孫菊生老夫子長卷(“五一勞動節”成功

提起畫貓孫菊生老夫子號稱“百歲貓王”,是介于曹克家兄弟的工筆和劉奎齡、劉

2025-04-30

取象惟誠 傳神乃真——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劉選讓先生作品(“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賞讀

取象惟誠 傳神乃真——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劉選讓先生作品(“五一

元代趙孟頫曾為畫補跋云:“余嘗見盧楞伽羅漢像,最得西域人情態,故優入圣域

2025-04-29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讀中美協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畫(“五一勞動節”館藏名家作品展)

天涯芳草 似水流年——讀中美協副主席李翔先生的一幅畫(“五

,畫家用淺綠鉤染著波瀾起伏的青青草地,用淺綠加些許青色畫出靜靜擱置的扇子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