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
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中國人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書法之道、之韻,人與書法之間的關系、情感,總有說不盡的話題。
梁君度(香港養生書法研究會會長、香港中國書畫會副會長)
書法是唯美的,但沒有造型優美的漢字,又何來優美的書法呢?漢字的發展演變經歷篆、隸、草、楷、行幾個階段,但每一個階段,字型都有獨特的美。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字的間架結構對漢字美起關鍵作用。
史書記載漢字由黃帝時的倉頡所發明,倉頡發明的應是象形文字。唐代張彥遠認為,倉頡時代的字與畫“同體而未分”。既然象形文字本為圖畫,那么漢字故當有樸素的自然之美。
最早出現在陶片及甲骨上的文字,現在稱之為古篆字,也就是夏、商、周、秦篆書的總稱。商殷甲骨文用刀刻出,故基本是由直線條組成,且橫直線條多于斜曲線條,此漢字特點延續至今。刀刻文字 “瘦硬有力,清奇秀逸”。清末民初著名學者董作賓用“壯偉宏放”來形容早期的甲骨文的樸素美。
周代的篆文刻在青銅器上的稱為金文,除青銅器上作銘文之外,也刻在石鼓上,刻在石鼓上的稱為石鼓文。青銅器乃國之重器,故文字莊重嚴肅,更像美術設計圖案。西周青銅銘文已具嚴格確定的文字結構和書寫規范,字體的造型也逐步變化,開始脫離“圖畫”而成為抽象符號。字體較之甲骨文生動活潑。至于石鼓文,乃小篆先聲,線條均勻工整,結構嚴謹??涤袨橘澴u為“如金鈿委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采?!鼻卮挠址Q小篆,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將繁復的大篆簡化整理而成。秦篆間架勻稱工整,其造型“秀麗和暢,穩重端莊”。李斯所書“嶧山碑”是秦篆的代表作,唐張懷瓘指其“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縱觀大篆小篆都給人以莊嚴之美。
秦隸據傳由程邈所創,這時的漢字,有了一個新特點,就是整個字型偏重于扁方,與秦篆著重于長圓成反比。到了西漢,隸演化為“八分”。到東漢,文字學家王仲次根據民間盛行的八分體加以整理改革,漢隸的水平線得到美化,形成“波磔”,而使八分進步到“彪煥磥硌,形體抑揚”的境界,直使后人千秋景仰。
隸之后有草,漢代的草字起源于民間的減筆字,西漢元帝時的黃門令史游整理了當時官方應用的“正體隸”、民間所流行的“副體草隸”而編成一本“急就章”,這就是最早出現的草體字。崔瑗云:“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
草書后來發展成今草、狂草,線條如行云流水,此時,字型已變幻莫測了。但草書字體仍有法度,這法度亦源于字的結構。草體字有龍飛鳳舞之姿,被人譽為無言之詩,無動之舞,無色之畫,無聲之樂,實在不為過。
到了漢末,楷字體也出現了??瑫翱保锌V?。三國時代的鐘繇最早用楷書寫奏章,他把民間流行的簡筆分書由隸化楷,巧妙地創造了正楷字。梁武帝曾評鐘繇的楷書謂“如云鶴游天,群鴻戲海”??瑫煮w建立橫平豎直的方形結構之后,一直為歷朝歷代官民廣泛使用,千百年不變。至此,漢字完成了自身的演化。
漢字的演化過程一直被儒家的精神所影響,所以,漢字的美最體現儒家的中庸之道。漢字有四大結構: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和獨體字,這些結構包含了下面這些元素:謙讓、對稱、均衡、節奏。
林語堂大師在論中國書法一文中進一步指出: “波動的動力原理,結果產生結構上新的一種原理,為了解中國書法所不可不知者。僅僅平衡與勻稱的美,從未被視為最高之風格。中國書法有一個原則,即一個四方形不宜為完全的四方形,卻要此一面較他一面略高,左右相濟,而兩個平均的部分,其位置與大小也不宜恰恰相同。這個原則叫做‘筆勢’,它代表動力的美。其結果在這種藝術的最高范型中,吾們獲得一種組織上的特殊形體,它的外表看似不平衡而卻互相調劑,維持著平衡?!?/p>
正因為漢字的結構本身如此之美,再依照書法的藝術規律運用毛筆這種特殊工具寫將出來,才產生書法的美。正如一首曲子,本就譜寫得優美,再有出色的演奏家,運用各自獨有的手法去演繹,就能產生天籟之音。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