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9
本月17日,孫遜個展“這些年”在798亞洲藝術中心開幕。孫遜表示,想有原創性就必須不斷摸索,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深度、有力量的美,而并非好看的美。
靳尚誼先生是指路明燈
免試進入央美油畫系學習后,孫遜幸運地成為了靳尚誼的研究生,“年輕人學習繪畫,尤其在多元的時代很容易被周圍的潮流影響,怎么判斷、選擇是很重要的。在這方面,靳尚誼先生,就是我的指路明燈。”回憶起恩師的點滴,孫遜很是感慨,“他總是抽出時間給我們講課,給每個人都講得很細,我們也常到他家聚會。我參加工作以后,有段時間在創作上處于徘徊期。那時找靳先生一看,他就很清楚地指出我的問題,這起到了很大的輔導作用。”
希望自己的畫不是好看的美
本科畢業之后,孫遜又開始結合現當代文化語境以及中國的社會現實,自覺地向現當代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畢加索以后、20世紀的具象繪畫。在學習探索中,孫遜十分推崇德國表現主義和德國新表現主義,“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德國藝術家面對死亡的思考。他們的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看,更是關于人生、社會的想法,有一種生澀、艱辛的美。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深度、有力量的美,而非好看的美。”
很多作品都有備選方案
在附中工作幾年后,孫遜重回學校進修。2001年,他遠赴歐洲學習,那次經歷對他影響很大,“歐洲經典繪畫讓我看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我開始思考中國獨特的美感。”這樣的反思極大地推動了孫遜創作上的創新,他開始更多地關注自身。
2005年前后,孫遜開始在繪畫中實驗性地運用綜合材料,這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次展出的《小宋》創作時間長達兩年,“因為我用材料較費勁,部分材料用得獨立好看,別的地方就跟不上了,我把它放了一年多,想到辦法就再試,不成功就又停下,反反復復地試。我們所看到每一幅作品,背后往往都有兩三套備選方案。畫畫到某個程度,就沒有人能給出確定的答案,想有原創性就必須不斷摸索。”
談到今后的創作方向,孫遜坦言,這是展覽這幾天他反復思考的問題。“大的方向是確定的,主題上是鄉鎮經驗、中國文化的意象。表現手法是材料與繪畫結合,加入平面元素,但不會固定在某個路數上。可能性越多,畫的豐富性、內涵也就越大,絕不能重復單一樣式。”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