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2
日前,與滬上畫家戴紅杰先生相約在位于上海市文定路旁一條較幽靜的“畫家街”一間藝術畫廊里,煙茶款待,熱情交談。(紅杰兄是我國當今以古典題材及古裝人物畫著稱于畫壇的著名國畫家、連環畫家戴敦邦的次子。)而在談到人物畫藝術鑒賞并提起書畫收藏時,使我“意識”到當今畫界存在的問題是:
近年來,頗為風靡的書畫收藏當屬國畫與油畫。國畫本以人物居首,起源最先,此考之畫史可知之矣。中國人物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畫家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從六朝畫家創作的大量人物畫作品來看,雖然真跡無存,但后世的摹本猶在,如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等,其創作思想,刻畫人物精神面貌及技法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再看宋代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人物畫《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筆觸描繪了汴梁的繁華生活場景,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作了生動的反映。抗日戰爭時期蔣兆和創作的巨幅人物畫長卷《流民圖》,反映的是日軍侵占我國土地,百姓遭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場景,有轟炸后抱著親人尸體痛哭的老人,有被迫賣兒女的母親,有逃難路上乞討的兒童……
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近幾年來我國許多從事中國人物畫的畫家不是銷聲匿跡,便是改畫山水、花鳥畫。舉辦的各種美術展覽,中國人物畫少得可憐,即使有少量的作品水平也不夠高。之所以這么說,那是因為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后,隨著山水畫漸漸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文人視繪畫為“寄興游心”之墨戲的觀念被認同,中國的人物畫已不得不被冷落。正時下常聞畫界中國人物畫家感嘆:“人物畫難畫”、“人物畫吃力不討好”,如今社會處在轉型時期,畫家在商品、貨幣刺激下,甚至在工具上花招百出,別出心裁,創作取向不同程度地傾向藝術市場,“金”山水、“銀”花鳥……而人物畫創作受市場商品化制約卻被冷落,使得一些人物畫家陷入徘徊、迷茫的境況中,而畫家的寫實能力漸漸衰弱。作為書畫藝術愛好者和收藏者,本人也作過一些調查,縱觀中國藝術品市場,發現造成中國人物畫冷落滑坡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樓堂館所的室內裝飾以及家庭布置都喜歡山水、花鳥畫,人物畫被冷落自是情理中事。一些美術展銷、畫廊出售的人物畫銷售很不景氣,外賓購畫也是盯著山水、花鳥畫。
二是創作人物畫較難,既要考慮題材內容,又要考慮造型及表現手法,費時費工。畫家得經常應付一些即興場面,而這只有山水,花鳥畫來得快,人們也喜歡。
三是組織領導者對提倡支持中國人物畫創作不夠,只著眼于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本人縱觀歷年來舉辦的許多美展、大展,其中就很少有專門的中國人物畫大展。
我們現在正處于重大的社會轉型時期,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迫切需要畫家們創作反映改革與現實題材的人物畫。當今中國畫家應更多地參與社會,更多地表現時代精神和現實生活。而這方面的作品卻是太少太少了!如果長此下去,我國的人物畫將出現萎縮和青黃不接的局面。為此我呼吁:救救中國人物畫吧!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