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4
“在中國,吳冠中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對中國傳統水墨畫進行革新創作的實驗性、有時又顯抽象的作品堪稱中國的國寶。他在全球各大拍賣行同樣大名鼎鼎,其在1973年至1974年間創作的《長江萬里圖》在去年11月拍出了逾2350萬美元的高價……”不久前,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對正在美國紐約的亞洲協會美術館展出的“水墨之變——吳冠中作品回顧展”進行了上述報道。《紐約時報》甚至用了大半個版的篇幅配圖刊登了專題文章《中國介入國際藝術》,文章寫道:“中國推進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僅僅來自經濟的實力,現在已經轉向博物館,通過這種推動使更多的中國藝術得以在美國展出。”
這個被美國當地40多家媒體報道的展覽,匯集了吳冠中先生從上世紀70年代到2004年創作的54幅水墨代表作品,其中上海美術館(微博)典藏的吳冠中代表作39件。這是吳冠中水墨作品首次成規模地亮相美國。作為2012年中美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展覽,該展還是中美雙方共同策展的項目,上海美術館與美國亞洲協會美術館5年磨合、首度攜手,通過鮮明的中國文化立場與態度,站在當前全球文化轉型的歷史節點上,反映了中西方美術館新型的合作關系。它的實踐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中國美術拿什么“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如何“對上話”等問題作出了回答。
“走出去”
選擇吳冠中先生的水墨作品“走出去”,是因為他的藝術呈現相對容易讓西方觀眾感覺“熟悉親切”。此次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上海美術館研究員盧緩說:“東西方文化互動交融堪稱世界性話題,西方人一樣深感興趣。此外,以往美國觀眾對中國藝術的了解,要么是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處看中國古代藝術,要么在SOHO或是畫廊看以‘波普’為主的中國當代作品,而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少有機會接觸。”
吳冠中藝術是講述20世紀中國藝術家創造“中西融合”時代命題的一個縮影,也是20世紀中國藝術發展歷程中一位無法回避的標志性人物。在20世紀中國繪畫面臨文化沖突、價值多元、形式劇變等大環境中,吳冠中以林風眠、潘天壽、劉海粟等前輩為師,致力于中西融合的藝術道路,成就了當代中國繪畫跨越傳統程式、融匯中西樣式的新方向。尤其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吳冠中的藝術觀點與理論影響了中國繪畫的發展進程,他為“形式美”和“抽象美”進行的辯護,以及提出的“風箏不斷線”“筆墨等于零”的觀點,激勵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者們的探索精神,對今天中國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繁榮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次展覽另一鮮明的特點,是其由上海美術館和美國亞洲協會美術館共同研究、共同策劃、共同出資和共同呈現。盧緩與美方策展人、美國亞洲協會全球副總裁、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館長Melissa Chiu,從主題思想、文化命題到展示方式、項目實施進行了長達5年的精心策劃與實施。在2010年以91歲高齡去世之前,吳冠中本人也參與了展覽的策劃。這種雙方共同策展的方式體現了東西方文化共享與交互的思路,也直接切入了當前全球化格局下文化的核心命題與方法。而在展覽推出后,法新社撰文稱,“長期以來,美國的美術館以向其他美術館借出展品的方式,自行策劃、創辦美術展。現在中國的美術館都希望能以平等的身份與各美術館合作。此次合作就是一種真正的合作伙伴的關系。”
在西方人的觀點中,20世紀是西方的藝術,同時也是現代性的藝術。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今天,當西方學者在探討現代性的時候,他們也應該探討中國的現代性。”
“對上話”
說起這個從2008年就開始籌備的畫展,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強調:“去海外辦展,不能簡單展示,一定要設法讓外國人看懂。中國畫里的石頭,不為把石頭畫得像,而求神似,求它的象征意義;梅蘭竹菊在中國畫中被相提并論,可它們并非同一季節的植物,而因為有品格上的相類……這些道理,要跟外國人講通,可得花一番工夫。回想西方現當代藝術剛來中國辦展那會兒,我們也是看得一頭霧水,比如一塊白布怎么也是一件藝術品?覺得在開玩笑……”
眼下,輪到我們幫西方觀眾“看懂”中國藝術了,為此上海美術館頗費心思。“盡管將中國畫‘現代化’了的吳冠中作品,于外國人而言會有一些熟悉和親近之感,但文化差異畢竟更多,這就要解釋。”
為此,主辦方特地為吳冠中的現代水墨作品一一配了宋元明清的傳統水墨畫,附上文字導讀,將兩者的觀念、技法等作對比說明。“對中國畫還陌生的美國觀眾,單看一幅作品會發懵,但當他們了解到中國畫的傳承關系,得知某幅作品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上處在怎樣一個節點、擁有怎樣的特殊價值,就容易理解和認同。比如我們在吳先生的《獅子林》旁邊配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要呈現構圖的差異,告訴觀眾吳冠中如何改變了中國畫家觀察和表現自然的傳統方式,《獅子林》里呈現的方式來自西方油畫,如點對點的透視……另外展覽開幕之前,我們還特意培訓了近20位當地藝術愛好者做志愿者,將這些內容通過他們傳達給美國觀眾,效果非常好。”
《華爾街日報》刊文中對于作品的解讀表達了“同感”:“從1990年開始,吳冠中先生的筆觸變得寬松,作品更為抽象,宛如肌腱的紋理。與杰克遜·波洛克的作品《Wisteria薰衣草之霧》竟有異曲同工之妙,猶如盤旋于奇異的森林之中,倍有激情澎湃之感。”
不斷線
“不能不承認,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我們還常常處于被動地位,是被選擇的,很多外國人只是憑著他們瞧新鮮、看熱鬧的意圖,挑了些東西出去。辦展覽,也通常是對方構思,我們配合。”在李磊看來,有質量有層次的文化交流,應當能夠提升別國對本國文化的尊重。“一是你得有獨特性,二是你探索的問題別人也在關注,而你有自己的答案。”
當然,提高國際文化交流的質量和層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首先國人不能滿足于“走出去”,而要有“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和“跟人家對上話”的追求。據了解,在本次展覽開幕前,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滕俊杰和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還向美國40余家媒體專題介紹了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中心的建設及開館展覽的情況。
本次展覽在紐約展出至8月5日后,10月將移師休斯頓展出5個月。李磊透露,上海美術館已與巴黎奧賽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等多家藝術機構達成合作意向,將在未來5至10年間探索長效合作的新機制。愿這樣“走出去”的展覽交流獲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