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在尚不成熟的藝術市場里誕生,它們甚至沒有一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名字有的叫“美術館”,有的叫“藝術館”,有的實質上還只是一個帶有展示性質的畫廊。然而,在對藝術作品、藝術市場充滿熱情的賞析和投入中,它們正在成為廣西美術展館建設的弄潮兒
等您 懷著一顆滾燙的藝術之心
在幽靜的南寧市仙葫大道,有幾分像“鳥巢”的邕江灣美術館造型別致;在熱鬧的民族大道中段,跨世紀書畫藝術館飄蕩著翰墨書香;在青秀山花鳥古玩市場,榜樣·中國-東盟藝術館古樸典雅……一座座民營美術展館,近年來相繼在邕城向人們敞開了免費開放的大門。
然而,這些由企業(yè)家、民間力量投資建造,在一些美術專業(yè)人士眼里顯得還不那么“專業(yè)”的民營美術館,究竟有多少藝術含量?究竟有沒有“看頭”?
入夏以來,記者懷著一份好奇,探訪分布于南寧市區(qū)的幾家民營美術館
幽靜的仙葫大道上,外觀有幾分像“鳥巢”的邕江灣美術館伴江而立。始建于2005年的“邕江灣”,作為南寧市第一家民營美術館,其寬達4000平方米的展館面積,目前在廣西民營美術館中仍然堪稱“老大”。
一樓展廳里,“水性材料藝術作品展”讓人頗感新奇。內行的觀眾,能從一幅幅用水彩、丙烯材料繪制的畫作中感受到流淌、融合、滲透、靈動的藝術魅力。二樓展廳,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央國家機關分會書法精品展剛剛開幕,一群邕城書法愛好者聞訊而來,圍著北京來的書法家請教自己在學習書法中遇到的難題。
三樓展廳,“"人在旅途"·咪仔油畫展”已布展完畢。一幅幅筆觸豪放、油彩飛揚的畫作,讓人駐足凝思
以一位著名壯族歌手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壯家姑娘》,如同一股彩色旋風飛旋于畫布上。乍一看,十分抽象。油畫下方,作者友人一紙解讀,為觀眾點醒了欣賞門道:“畫中,咪仔把壯族文化常見的絢麗色彩與壯族女性的剛強、活潑氣質融合一體,充滿野性的力量和華麗,仿佛是花山壁畫的野獸派版。”
談起舉辦“咪仔油畫展”的初衷,邕江灣美術館館長鄔文康感慨道:“去年在桂林雁山園第一次看到咪仔的油畫,立即聯(lián)想到杜甫的千古絕唱"元氣淋漓障猶濕",感受到一種震撼美。并非專業(yè)畫家的咪仔,卻在創(chuàng)作中展示出讓人刮目相看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大膽使用紅、黃、藍三原色,特立獨行地把表現(xiàn)主體置于心靈重點,由此生發(fā)一種出人意料的驚險之美。為了讓更多的美術愛好者欣賞到這種美,我把咪仔的油畫請進了"邕江灣"。”
位于民族大道繁華路段的跨世紀書畫藝術館,2006年開館以來,相繼舉辦了“中國當代名家作品展”、“中國歷代書畫名家精品展”等頗具規(guī)模、頗上檔次的書畫展覽。而這家民營書畫藝術館真正為大眾所關注,則源于去年11月成功舉辦“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那是書法篆刻“國展”首次走進西部地區(qū),首次走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首次由一個民營書畫藝術館參與承辦。
在第十屆“國展”開展期間,全國各地書法愛好者云集邕城,眾多書法大師匯聚“跨世紀”就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實踐及理論各抒己見
書法精品大作應該如何產生?群眾熱情高漲與專業(yè)水準下降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lián)系?書法藝術如何避免“娛樂化”?如何改善評審機制,讓“國展”更加公正公平,更加容忍獨特的藝術個性?
一場熱烈的關于書法藝術正確走向的大討論,成了第十屆“國展”最大的亮點。
“榜樣·中國-東盟藝術館”自2009年10月開館以來,為青秀山花鳥古玩市場增添了不少人氣。僅有800多平方米展覽空間的藝術館,以展會的精致和藝術氣息見長。其中,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漸醒吳哥"王猛藝術展”:
面對古人與歲月共同創(chuàng)造的神跡風蝕的雙眼,漸醒的吳哥,滄桑而威嚴的神像……幾十幅組畫用情緒飽滿的色彩講述神奇的吳哥故事,傳達東方古老智慧的深邃與不朽。
畫家王猛為畫展所撰的“前言”,更拉近了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我是廣西人。在這生活著甌駱民族的紅土地上有了我。我熱愛美術,是宏觀意義的大美術……這里有柬埔寨吳哥燦爛陽光的吶喊,有小鎮(zhèn)色彩斑斕的喧囂,有中國色彩的低吟,有邕江頑石與進口軟陶相撲般的擁抱,還有等著您到來的那顆滾燙的心……”
啟迪 美術館不能缺失美術館文化
當“邕江灣”、“跨世紀”、“榜樣”等民營美術館正在南寧各顯身手時,區(qū)外輿論界對當?shù)孛駹I美術館發(fā)展狀態(tài)的諸多探討性報道則是喜憂交加。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北京、上海、廣州、沈陽、成都等大城市為中心,掀起了一股民營美術館建設熱潮。當一家家美術館“精彩亮相”時,敏銳的媒體人便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現(xiàn)象幾乎每一家民營美術館的身后,都閃動著一位房地產商的身影。日益紅火的藝術品市場,日益吸引著眾多房地產商關注的目光。而投資興建美術館,則成為這些投資商進入藝術品市場的第一步。
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以交易、收藏為目的建造起來的民營美術館,缺乏相關學術研究與符合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定位,更忽視了對地域文化的關注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基礎的打造。單一的依靠投資者“藝術興趣”維系的投資渠道,也使得這些民營美術館的生存前景充滿了變數(shù)。于是,從開館之初的新銳進取姿態(tài),到兩三年后的迅速疲軟,甚至紛紛倒閉,便成為區(qū)外不少民營美術館的共同命運。
在業(yè)內人士眼里,一座座依靠投資人興趣和企業(yè)資金利潤支撐運作起來的“美術館”,在本質上仍停留在“畫廊+藝術陳列室”的概念上,與科學意義的美術館相去甚遠。
知名畫家陳丹青感言:“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真正的美術館,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美術館文化,而只有美術館。”在陳丹青看來,“美術館不是掛幾幅畫、擺幾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開展覽的地方。美術館、博物館第一要緊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會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中活生生的作用。美術館,應該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書……”
心語 做一個快樂的藝術拾荒者
時下活躍于南寧的多家民營美術館,得益于投資者對藝術的熱愛,對投身藝術市場的熱情,正處于銳意進取的狀態(tài)。然而,區(qū)外眾多民營美術館“疲軟”、“倒閉”的前車之鑒,也引發(fā)了他們極大的關注。
如何營造美術館自身的“造血機能”,使之真正成為藝術普及、藝術教育的公益殿堂?邕城民營美術館的“館主”們各有思路
邕江灣美術館館長鄔文康在展館里寫下了這樣的“心語”:“收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惜墨如金,丹青滿堂;投資:文化生產,精神食糧。審美經濟,駿馬無疆;孵化:遴選新秀,重其所長。扶持進步,蘭葉盛裝;展覽:傾力雕刻,品牌鏗鏘。風格紛呈,異彩流光;聯(lián)動:城際聯(lián)盟,館館互航。資源共享,繁榮盛昌……”
跨世紀書畫藝術館投資人黃冠杰心中的“藍圖”是:以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為切入點,以濃厚的藝術氛圍樹立“跨世紀”獨特的文化形象。書通情韻,畫寫意趣,以展館為“窗口”,讓民族文化精粹滲透到民眾的生活之中,使人們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
自稱為“快樂的藝術拾荒者”的榜樣·中國-東盟藝術館館長周春驊,決意構筑一個以推介當代藝術為重點的美術普及、交流平臺。他用詩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藝術追尋:“文化的底蘊是什么?精神的食糧又在哪兒?在執(zhí)著的路上收獲,藝術麥田就是我們的圣殿,我們在這里與觀眾分享一切真正的幸福與慰藉。”
建造一座美術館不難。但是,要將展館打造為對公眾產生文化影響力的科學意義上的美術館,很不容易。我們期待邕城民營美術館在追尋藝術理想的道路上能為民眾帶來更大的“看頭”!
注: 本站發(fā)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