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術(shù)與傳統(tǒng)繪畫的銜接,就像接力運動。“筆墨”“氣韻”和“意境”,三者由表及里反映出傳統(tǒng)繪畫的學術(shù)內(nèi)涵和文化精髓。但是,許多口口聲聲強調(diào)“筆墨”“氣韻”和“意境”的當代畫家是否真正穩(wěn)穩(wěn)地接住了這根“接力棒”呢?
被世俗化的“筆墨”
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言:“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運墨而五色具,是為得意”。在傳統(tǒng)繪畫中,筆墨不單是指用筆和用墨,筆墨還承載著畫家的一種繪畫氣質(zhì)和張力。讀近現(xiàn)代畫家黃賓虹山水畫的筆墨可以發(fā)現(xiàn),既無華麗之色,也無嫵媚之姿,但見凝重古樸之質(zhì)、渾厚華滋之韻、超凡脫俗之氣,看似逸筆草草,實質(zhì)筆筆擲地有聲,看似松散自由,實質(zhì)筆筆相連,葉葉交通,每一個精彩的筆墨細節(jié)都溶入整體的宏大格局之中,氣勢恢宏。
再看當今畫壇的許多中國畫,墨無形、筆無骨,所謂的運筆自如、墨色淋漓,不過是心浮氣躁的扭捏作態(tài),就像魚兒不能潛入深水遨游,只有在水面上撲騰、耍弄,一副當代人典型的世俗的小丑面孔。
被低俗化的“氣韻”
氣韻原指人的風氣韻度,即人的精神氣質(zhì)和文化韻味。這里所說的“氣韻”是用來品評傳統(tǒng)繪畫的。“氣韻生動”是謝赫所提六法論中的第一法,乃畫之魂也。潘天壽云:“畫人胸中生生郁勃之精神靈感,融會自然之形神,激發(fā)流于運思揮毫之間者,氣韻是也。”故此,氣韻的背后是畫家的一種繪畫狀態(tài)。
然而今日之畫家,常常把“氣韻生動”理解為一種輕輕松松、瀟瀟灑灑的娛樂化行為。揮毫潑墨看似龍飛鳳舞、一氣呵成,實則匆匆落筆、草草收場。心不靜而韻失,神未聚則氣散,這樣的作品既無韻、也無氣,何來“氣韻”一說。
事實上,一些傳統(tǒng)繪畫大家,落筆往往極為謹慎,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老舍之子舒乙有一段親眼目睹齊白石畫公雞的描述,稱齊翁作畫速度極慢,數(shù)秒鐘才完成一筆。齊白石畫的每一筆看似一揮而就,實則慢工細活,從醞釀、蘸墨、落筆、運筆到收筆,凝神定氣,如推磨、如攀巖、如練太極,勞神費力,一點也少不得馬虎。
被庸俗化的“意境”
“意”為畫家胸中之情意,“境”為畫家心中之意象,意境指作品中呈現(xiàn)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往往能夠傳遞出畫家的一種涵養(yǎng)和心境。意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抽象界域,既不可直觀,也難以名狀。人的修養(yǎng)造詣各有深淺,這個抽象界域也有境界的高低之別。清代畫家笪重光把山水畫不同的境界歸納為“實境”“真境”和“神境”三個層次。“實境”易學,“真境”易繪,“神境”難傳。笪重光所指的“神境”正是歷代大家所追求的意境。
當代畫界,幾乎人人都講“意境”,人人崇尚“意境”。畫家追求作品的意境,似乎永遠是正確的、合法的。然此意境是否還是彼意境?斗轉(zhuǎn)星移,“神境”恐怕早已降格為“真境”或“實境”了。許多作品甚至連古人所說的“實境”都不曾達到,也未可知。
如此看來,許多當代畫家手中握住的不過是一根空心而輕薄的“塑料管子”,而非傳統(tǒng)中國畫的那根厚重的“金屬棒”。變了質(zhì)的“筆墨”“氣韻”和“意境”,早已空有其名而無其實了。
(資料來源:昌樂傳媒網(wǎng))
注: 本站發(fā)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wǎng)”文章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