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林竹書法作品。
—— 探尋羅林竹先生書法藝術之路
10年前的2002年,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給羅林竹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臨圣教序達數百遍之多,乃大家事也!”
饒老是當代學術泰斗,其治學態度之嚴謹,有口皆碑,其書法作品為藏家至寶,饒老如此盛贊一個原本在書壇默默無聞的人,并預言其未來的成就,實屬罕見!羅林竹先生將饒老的信秘不示人,繼續默不作聲地寫寫寫。
時隔10年,2012年元旦期間,羅林竹在諸多師友的推動支持下,在廣東美術館舉辦了個人書法展。這次書展,印證了饒老的預言!
首先,是饒老本人以95歲的高齡,題寫了“羅林竹書法展”的匾額,還特別撰寫了“新林映舊苑,夏竹梳春風”的對聯,巧妙地嵌入了羅先生的名字林竹,更和10年前的預言相呼應,對羅林竹筑基傳統、映梳古今的書法藝術作了高度的概括與評價。
中國書法家協會張海主席,也題寫了“羅林竹書法展”的匾額。張海先生說,他這是第一次為個人書展寫匾額。
書展期間,觀者眾多,好評如潮!在開幕式上,著名美術評論家、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博士充滿激情地說:“羅林竹先生的書法藝術,在當今書壇上屈指可數。”
書展過后,當代文化界通才式學者、著名書法家、鑒賞家王貴忱老先生,為羅先生的書法作品鈐首“羅林竹先生書蘇東坡前赤壁賦”,并題跋稱贊“……深得二王心傳,信必傳世者”。認為其作品足以流傳后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討千家米 成一家飯 感恩名師傳承
羅林竹先生在書法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也非僥幸,而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他最感恩當代的名家于植元、饒宗頤、王貴忱等前輩,各位名師使羅林竹傳承了深厚的德藝學養。
廣東美術館書香氤氳的羅林竹書法展廳,眾多書法愛好者駐足在羅林竹先生“千家米飯”的作品前,仔細品味的,不僅僅是作品的氣脈流暢、自然平和、秀逸灑脫與雋永成趣,更多的是思索“千家米飯”深層的含義與教益。
求學名師,會古通今,討千家米,成一家飯,這是羅林竹先生幾十年的書藝之路。
羅林竹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幸運地得到了許多名師的指點。他自己摸索出學書法的三個方法并持之以恒:一是勤而堅持,擠出時間,找出好帖,反復臨摹,隨處研習;二是少而精進,每次臨一頁,深入把握法帖;三是習而思考,做臨摹筆記,歸納心得,加強書藝。
師恩難忘!羅先生每每憶起于植元先生都感動不已。于老是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再傳弟子,乾嘉學派傳人、國寶級學者和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年輕時就已名滿天下,羅先生仰慕于植元先生的人品、學問與書藝,不遠千里從南方到大連尋訪于老,長年的緊密往來使兩人結下深厚的情誼。于植元先生說:“作為傳統民族藝術的書法,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水到渠成地形成個人風格。風格是修養的自然體現,而不是主觀設計和做作出來的。”于植元先生還為羅先生選定并指導臨寫《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并將《圣教序》珍貴拓本贈送給羅先生。他在羅先生的臨稿上,用毛筆蠅頭小楷,逐字、逐畫、逐點,細細地點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羅先生則沉下來,臨寫《圣教序》。10年下來,竟達三百多遍,其間積紙豈止盈尺!終于窺其堂奧,奠定了自己剛健超邁、清麗散逸、平和暢達、氣脈通澈的書法風格。
饒宗頤先生是當今首屈一指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羅林竹先生在學習書法的關鍵時刻,饒老都為他指點迷津或親筆點評,或題簽鼓勵。羅先生按饒老的教導,在繼續臨寫王羲之作品的同時,長時間臨研王鐸、米芾、楊凝式、秦檜、吳說、于右任、饒宗頤、于植元等古今名家的作品。
饒老年輕時以“萬古不磨志,中流自在心”立志,一生嚴謹治學,求是、求真、求正,饒老的立德、立業、立言,碩果累累,著作等身,利益世人。饒老的人品、道德、文章,讓羅先生每次見面,都如沐春風,都有凈化靈魂、升華境界之感。饒老對羅先生的教育、愛護和支持皆無微不至,2011年底,當得知羅林竹先生將在廣東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時,饒老題寫匾額,撰寫對聯,為羅先生的書法展畫龍點睛,作出評價。
王貴忱先生是當代文化界的通才式學者、著名書法家、收藏家、鑒定家、古錢幣學家、歷史學家、金石學家。羅林竹先生慕名上門求教,得以多次長談,在全面了解羅先生的為人學識和書法造詣后,王老為羅林竹先生書《歸去來辭》題跋:“羅林竹先生善書法……先生書宗古善本圣教序,深得二王筆墨精華,間取清初王覺斯不齊之齊法式,可謂得之也!竊以為林竹先生學而善變,終能成一家風貌。”羅先生以此當作前輩的鼓勵,努力的目標!
博覽群書 不凡經歷 始得骨氣凜然
羅林竹先生認為,一個人的書法品味,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才力,二是學力,三是功力。才力是天生的,所謂天才,由不得人;學力即知識,是書法的底蘊,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寫好字,但要寫好字一定要有知識;功力是指學術所下工夫的深淺。
羅先生自謙缺乏先天的稟賦,唯有努力于后天,勤奮讀書、刻苦練字,羅先生先后在廣州軍區司令部、中國遠洋集團、國家招商局等單位工作,親歷香港回歸等不凡經歷,為他的書法增添了大氣凜然的魂魄骨力。羅先生青年求學時在文史哲方面下過苦功,工作后曾參加過編寫《中國通史》,為此在史學尤其是古代史上博覽群書,常有心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發表歷史論文,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商亡周興的觀點提出商榷意見,得到史家支持。受饒宗頤先生的啟示,羅先生對佛學做了研究思考,他誦讀“佛經之母”《金剛經》就達二三千遍,三十二品其中許多品都能背誦如流,熟讀深思之下,有了體會,寫下《金剛經札記》,此書甫一成稿,一些學者和佛家讀后都高度肯定,臺灣星云大師則收藏了其中一篇題為《從因緣說到空》的手抄稿。
名師傳德藝,書外得天機,持之以恒的學習與創作中,羅先生的書法藝術水平日漸為人稱道。我們欣賞羅先生的書法時,會深刻感受到儒、道、釋濃厚的文化氣息,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書香。廣東美術館羅一平館長細讀后欣然寫道:“數十年來,羅林竹先生始終不渝地守護著自己的文化信念,追求自己的文化理想,不謀名利,不求聞達,朝自己既定的目標不斷探索,筆耕不輟,無意于成為書家卻成就斐然。站在他的近作前,可以感受到古典韻味與現代氣息撲面而來。論用筆,擒、縱、遒、拓縱橫馳騁,八面出鋒,點畫豐美姿韻;論章法,放中求斂,以欹取正,遒潤中寓險勁,奇崛中見靈秀,似荒荒岫云,渾淪一氣,如蒼茫海山,氣象萬千。論間架結構,肆意欹側,應機權變,筆隨心運,似枯藤著花,如煙凝雨至。而這些又和諧地統一于他渾莽自然、氣勢磅礴的整體風格中,得法、得勢、得意、得韻,意象玄遠蘊藉。”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