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大眾文化崛起和五光十色的繁榮語境中,精神的疏離和文化的邊緣化,使得書壇呈現出技法層面的豐富多彩,但同時也顯出文化深度的蒼白乏力。當代書法市場化的燥熱并非使書法藝術上升到文化自覺和文化復興的高度。眾所周知,文化需要沉淀,需要培育。這種積淀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通過幾代人,甚至是十幾代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形成的。一件好的作品,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文化底蘊,這就需要藝術家不僅懂得書法技巧,更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基。這種文化根基不是靠筆墨能夠培養出來的,是藝術家長期積累的不可逾越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修煉過程。今天我們感嘆某些書法展覽和書法作品太膚淺,其實就是由于這些書法家缺少文化的積淀。在這種處境下,對“文化產業化”的盲從,對商品化的屈從,使時風下的書法創作脫離了精神創作的本體,某些書法家未能堅守藝術的純粹性,使書法正走向文化的反面。
不能用書法在現實社會中的普及程度和追捧熱度來衡量當代書法的發展高度,也不能用發展規劃的制定和院校及學位的設定來評價當代書法的實際水準,更不能簡單地把能用毛筆在宣紙上抄寫唐詩宋詞甚至只會用毛筆寫漢字就被譽為書法家。縱觀書法史,我們不得不承認,經典的產生有賴于個別的精英人才,即所謂大師的產生,其中挾裹著大量的淤沙。在古代,書法家往往被分作兩類。一類是單純的書家,這類書家的身份和其他諸如工匠、方士等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一樣,地位不高,處于社會的中下層。他們的書法大多為人所約,抄書寫卷等等,和其他普通商品一樣流通,成為尋常百姓家裝飾家居或一般廟宇、佛寺舉辦法事的用品,其實用性代替了藝術性,這些人在古代常被稱為“寫字匠”或“抄書匠”。另一類是文人書家,他們本身是詩人、學者或晉身仕途的舉子,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學養,在其書法中,往往書中有詩,在其詩中,則詩中有書,是典型的文人字,比如王羲之、蘇東坡、黃庭堅等,其藝術性勝于實用性。由于書法多是社會上層人士所欣賞,故工匠字流傳下來的極少,而我們今天見到的絕大部分經典書法,多為文人書法。這是因為文人字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書家所展現的一種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是人們企求的一種境界,因而受到歷代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追捧。歷史上大凡高超的書法家大都一半是文人一半是匠人。他們既有文人的妙悟又有匠人的巧手,妙悟來自文人的修養和靈性,巧手來自對書寫的追摩和苦練,而要想成為成功的書法家則缺一不可。
書法的價值絕不應以表現形式和時尚風標的不同論高下,而主要取決于對人的智能的開啟,精神世界的涵養、人生境界的塑造,以及對現實生活和生存目標的終極關懷。反觀我們今天的書法,很多作品其實并沒有被賦予像古代文人書法那樣的文化內涵,有的甚至還遠不及古代的工匠字。一些被文人學者視為文化垃圾的書法本不應該為社會所接受至少不能被主流的文化階層所接受。但實際上正好相反,這類文化缺失的書法在一定領域、一段時間可以說是大行其道,收到不少藏家的追捧。今天書法創作的亂象叢生和書法家的貶值,就是有太多不是真正書法家的人混跡于書壇。高下不分,真偽不辨,黃鐘啞音,瓦釜雷鳴。看職位不看作品,要名頭不要經典。造就了文化內涵的平庸化,思想品位的零度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可悲的現象。縱觀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這些書法最終是會被滾滾流水吞噬的。優秀的書法所給予人類的不是單純的審美和娛樂,也不是轉瞬即逝的感官刺激,而是生命的信息、生存的意義,經典的書法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生命單位,在各自的心靈世界里實現精神的豐富和升華。但可悲的是,現在不是很多書家都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沒有承擔起成教化、助人倫的書法功能,也沒有有意識地去引導受眾走向美的境界而逐步登堂入室,而是一味地去迎合受眾,甚至迎合一些低俗的藏家,距離書法之于文化人“抒情達意”、“取會風騷”的文脈越來越遠,已經不是為書法而藝術,而是為市場俗規而藝術,一些書法家思考的是如何進入交換體系、如何贏得市場份額、如何獲得貨幣價值,所有的躋身參展、攬銜掛職、鉆營名位都是為了商品化的明碼標價,而并非考慮怎樣使自己的書法更富有內涵,更有藝術價值。這是世風使然,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在培育文化方面的缺失。
書到深處見文化,書到極致靠修養,書寫的技巧可以通過日久天長的磨練而臻于無窮境界,而心靈的豐富程度是深不見底無窮無盡的。歷史上真正的書法家都是淡泊名利、能耐得住寂寞的,他們把書法作為心靈的慰藉和心靈的創造。書法一旦做了物質的俘虜,必然會犧牲其精神:書法一旦失去文人的文化品格,其藝術必然失敗。可喜的是,現在已經有不少藝術家們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沒有一味去追求轟動,追求炒作,追求藝術以外虛幻的云彩,而是踏踏實實坐下來,認真讀書,潛心寫字,或者從古人的法帖中尋找靈感,在前人的行跡中尋找文化,在不斷的歷練中漸臻化境。他們多渠道、全方位地提升自己,慢慢積累。他們不急于成名,也不急于謀利,更不去追逐潮流。如果現在絕大多數藝術家都能做到這一點,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必將和古今中外其他水準上乘的藝術佳作一樣,成為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引領普羅大眾在藝術追求中進入高雅的殿堂。
毋庸諱言,與古時相比,我們缺少力透紙背的經典力作,缺少入木三分的創作境界,缺少眾望所歸的書法權威。書圣王羲之有一卷《蘭亭序》,顏真卿有一封《祭侄稿》,歐陽詢有一通《九成宮》,等等,這都是歷史檢驗、大浪淘金使然。而今天的大家們能拿出什么呢?我還沒發現。難怪有人悲觀地論斷這是一個沒有大師和經典的時代。為什么難以產生大家和經典,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終結到一點,就是當代的書法家缺少書法作品應具備的文化深度和精神高度。要改變這種只有泛漫、沒有經典的現狀,當代書法家就必須有自己的品味與追求,有自己的境界與底線,有自己的抱負與志向,有深厚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以文化鑄就書法新的輝煌。(羅楊)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