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同水彩畫《上海蘇州河景》(1964年) ,是2012年上海春拍中520件整體拍賣的水彩畫之一,該批作品最后未成交。
水彩畫本可以成為今年上海春拍的亮點之一,原因在于從臺灣征集的500多幅中國早期水彩畫的集體亮相,然而,讓人意外的是,這組水彩畫并未能如愿成交。
“當代水彩畫家中,即便是有知名度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彩畫家,目前通過拍賣會或以市場手段操作的并不多。這些畫家的作品都沒有通過拍賣市場去認定價格,現在基本是根據藝術市場總體行情和畫家本身的程度、作品表現力等綜合來確定價格。現在的水彩畫市場,如果問哪位水彩名家值多少錢、現在畫賣得怎么樣,是沒辦法給一個直接回答的。”亞洲水彩藝術博物館展藏部經理劉文斌告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500多件早期水彩畫遭流標
水彩畫開始于德國畫家丟勒,18世紀中葉在英國發展成為獨立畫種并取得高度成就。明清時,隨著傳教士的步伐,西方水彩畫傳入中國,在與中國傳統文化撞擊融合后逐步發展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水彩畫,迄今有150余年歷史。
西方水彩畫傳入中國后,最先在上海土山灣畫館孕育,其中與土山灣畫館首任和次任中國籍館長陸伯都、劉德齋的努力關系重大,法國人維涅爾水彩畫作品的藝術風格也對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影響深遠。土山灣歷史研究者陳耀王告訴《藝術評論》:“土山灣的劉德齋館長看出西方傳來的水彩畫和中國的水墨畫,特別是沒骨畫法十分接近,他把中國畫的筆墨情趣溶入水彩畫的技法,被他的學生代代相傳,將源自西方的水彩畫逐漸發展成帶有中國特色的水彩畫,因此他成為中國水彩畫藝術的開拓者。”任伯年、劉海粟、徐悲鴻、汪亞塵、周湘、徐詠青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土山灣水彩畫和西畫教育的影響,其中徐詠青更被譽為“中國水彩畫第一人”。
1894年出生的張眉孫是“土山灣之子”周湘的學生,張眉孫也是中國早期最有成就的水彩畫家之一,與他幾乎同時代的李詠森、潘思同、雷雨,曾在滬杭一帶從事創作教學,對南方和全國水彩畫發展有很大影響。
今年春,一批由上述四位藝術家的520件水彩畫組成的藏品從臺灣收藏者手中流出,出現在泓盛春拍中,估價為2000萬元。
在6月23日的拍賣中,這批拍品起拍價從2000萬元調整為1800萬元,但最終遭遇流拍。拍賣公司表示:“這項水彩遺珍經過預展和學術研討會,已對這些中國前輩水彩畫家的藝術成就給予了很高評價,不排除會后成交的可能。”
近日,《藝術評論》向此前與泓盛接觸過的一家公立藝術館和一所私立藝術收藏機構詢問時,雙方不約而同表示,500多件作品體量太大,單個收藏機構無法消化,且1800萬元的價格很難承擔。
而在其后的朵云軒春拍預展上也見到早期水彩名家李詠森、張眉孫的水彩畫,從品質上看,與泓盛展示的四位藝術家精品之間有一定差距。拍賣結果是,《風景》流拍,《云》(一組8件)以1.72萬元成交,另外兩組分別以9200元成交,成交價格平平。
或與缺少獨立畫種身份相關
水彩畫拍賣雖然在中國內地已經走過了12年歷程,但細數2000年來的表現,非但沒出現成交量的井噴,甚至可以說在整體市場中是微不足道的。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統計,2000年春,水彩畫上拍8件,成交5件;2001年秋,上拍10件,成交6件;2003年秋突然放量,上拍238件,成交232件,但成交額并沒有出現提升。2004年春,拍品放量的現象戛然而止,繼續回到40件以下的上拍數,此后至2011年秋,也只有3次上拍數量超過200件的,12年來唯一的一次成交額躥升只出現在2011年秋。今年春拍661件水彩拍品,扣除泓盛520件后,不過區區140余件,相比書畫、瓷雜、油畫、當代藝術等熱門板塊,幾可忽略不計。
亞洲水彩藝術博物館展藏部經理劉文斌表示,西方水彩畫拍賣與國內大相徑庭,在水彩畫故鄉英國,成交價格和數據統計均顯得穩定而理性,倫敦蘇富比和佳士得時常有獨立的水彩畫專場拍賣。
在7月4日進行的倫敦蘇富比拍賣上,兩幅英國水彩畫大師約瑟·馬洛德·威廉·特納的作品《西起觀洛桑》和《多姆萊施格河谷,北望羅滕布倫嫩市峽谷》拍出了105萬和60萬英鎊。這兩幅畫作曾為收藏家及藝術贊助人蓋伊·尤倫斯所藏的畫家特納的晚期創作。
此外,2007年7月在倫敦蘇富比一場亦為尤倫斯收藏的特納重要水彩畫專拍中, 14幅特納的水彩作品拍出1077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7億元。
劉文斌說,在西方藝術市場,1997來特納的水彩畫作品基本呈現上升趨勢。另外,被稱為“英國水彩畫之父”的保羅·桑德比在水彩畫特殊的表現技法、顏料處理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創新嘗試,諸如在表現鄉村景色時總能發現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烈的詩情畫意,但其作品在市場中并未受到特別重視。
一份“港澳臺及海外地區水彩作品成交記錄”統計顯示:2000年以來共計826條水彩畫交易記錄,其中532件成交,294件流拍。水彩畫成交價格位列前十的拍賣中,5件出自香港蘇富比,4件出自香港佳士得。然而,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相比于倫敦、紐約等西方拍賣行成交數據,香港地區的數據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并不是最為客觀的市場行情。
位于海口市的亞洲水彩藝術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專門收藏水彩畫的私人美術機構,目前有近300件水彩藏品。該館展藏部經理劉文斌向《藝術評論》透露,該館每年都有新增藏品計劃,其中2009至2010年以收藏國外作品為主,2011至2012年以收藏國內早期畫家作品為主,其中2011年的收藏計劃由于受到市場所見作品的數量與質量制約,未能按計實行。
館藏中,一幅水彩畫家席德進創作于1979年的《瑞濱日出》來自于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成交價為23.75萬港元。
據相關統計,2000年以來席德進是在港臺拍賣會上出現次數最多的水彩畫家之一,共計56條拍賣記錄。2010年蘇富比秋拍中,一幅1980年的《淡水岸邊》的成交價為30萬港元;1975年作品《臺灣古厝》在2011年6月景薰樓拍出28.3萬港元;1980年作品《河畔晨曉》在2011年6月臺灣中誠拍出人民幣22.5萬元。2004年有記錄以來,作品的成交價格基本保持在5萬元以上。
不過,這樣的行情全部出現在港臺地區的拍賣會上,在國內近年拍賣記錄中,席德進水彩作品只被錄得一次,李詠森水彩作品被錄得11次,不難看出,水彩作品尤其是早期藝術家作品在國內的式微,而當代以水彩畫為主要創作方向的藝術家作品也很少。以2012年春拍為例,上海水彩畫會會長張英洪和出道較早的上海中青年水彩畫家之一柳毅分別僅有1件作品上拍,后者2010年作品拍出約7萬元,前者的作品流拍,且2003年以來張英洪上拍的5件水彩畫只有1件獲得成交記錄。難怪劉文斌感嘆,“現在如果問哪位水彩名家值多少錢、畫賣得怎么樣,沒辦法給一個直接的回答。”
在今年6月舉行的土耳其國際水彩畫藝術節上,國內的一批水彩畫家首度前往參展交流,據了解,由于是初次參加這個活動,他們并沒有在該節上進行交易。
有業內人士說,水彩畫作為一種寫生作品,是一種藝術隨筆和記錄,相對缺乏具有深度構思的創作。自土山灣畫館引進水彩畫后,水彩畫在國內一直得到繼承,解放前的上海美專、上海的行知藝術學校、南京的中央大學都設立水彩課程;解放后,1980年代湖北美術學院率先建立中國第一個大學內的水彩畫專業,上海的行知藝術學校、原輕工業專科學校等學校也有水彩畫教學,水彩畫在全國范圍內也形成了專業的創作和研究隊伍,只是未見一級和二級市場的繁榮。
水彩畫作為藝術投資“處女地”的原因,或可從不久前上海美協副主席朱國榮參加泓盛水彩畫學術研討會上的一番話中得到一部分答案。他認為,水彩畫從西方舶來,經歷解放前后延續至今,創作上并沒有形成明顯的分隔,可謂一脈相承,真實反映了時代的風貌,同時水彩畫的創作手法也沒有受到外界較大干擾,但水彩畫發展到今天,顯得缺少作為獨立畫種的獨立身份,這或許是受到表現對象的限制。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