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時代中國繪畫該如何發力?我認為所謂的“多媒體”時代其實只增加了“網絡”這樣一個媒體,其他的媒體形式比如報紙、刊物等形式早就具備了。網絡的出現讓每個人都變成了新聞的創造者,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發布信息,所以我覺得現在是“自媒體”時代。這是好事情,因為無論畫畫還是辦展覽,自媒體都可以提供很大的便利。然而,隨便利而來的是無數的多余信息,清除多余信息已經成為比發布信息更為浩大的一項工程。清初的“顏元學派”,他們諷刺宋明理學家只會“讀、講、著”,對書呆子痛下針砭。顏元反對的,實際上是禪宗的說法、是程朱陸王的說法,顏元倡導回到孔孟。孔孟不像程朱陸王和禪宗那樣玄,相反非常實在。孔子最實在,開篇三句話實際上正是何水法老師強調的三句話:學習,學習,再學習。
在今天信息鋪天蓋地的“自媒體”時代,什么資料都能夠輕松獲得。但是,要知道筆如何畫下去、水如何用下去,還需要老師親授,還需要游學。我們可以從網上看到用水、用筆、用墨的表象,但不在畫家身邊,利用再高超的云端技術也無法得到畫家的精髓。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繪畫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很多人能夠畫出表面,但是精神卻截然不同。我們要知道,跟老師學畫畫,并不是為了讓畫畫更容易,而是為了讓畫畫更難。只有更難,才能夠出大師和精英。
我在浙江文學院給作家上課,每次新的高研班開課都要告訴他們什么叫作家。上世紀30年代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有一句關于作家的定義——作家是寫作困難的人。現在網絡發達,網絡小說每天都有幾千萬字的更新,但為什么出不了作家?就是因為這種寫作太簡單。很多人可能覺得學習繪畫很簡單,只要拼命臨摹就可以了,但完全不是這么回事,畫家畫里有很多形而上的、精神的東西,有很多獨到的表達方式,這些東西不親身感受是不會知道的。任何藝術形式在剛剛進入的時候都是容易的,之后會越來越難,如果你始終認為很容易,那么你肯定得不到你所期望的東西,肯定會把整個藝術門類往低端牽引。潘天壽為何要造險破險?險是不好的,要災前預報,為何潘天壽還要自己造險?這是因為哪里有危機哪里就有拯救,就有希望。所以潘天壽首先把自己放到危險的地方,讓自己難。當追求的東西太容易的時候,人的思維就沒有了逆向前進的力量,只有順流而下,隨波逐流。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