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海量的信息能夠以極快的速度投射到每個人的感官,并激勵受眾同步予以反饋和表達,比如微博這種自媒體方式的出現,它迫使交流與閱讀習慣日益短期和碎片化。
也正因為如此,公眾似乎比過往更容易失去耐性,更喜歡關注答案,更善于表達質疑。這種略嫌焦躁的心理趨勢,對于近800年來,崇尚并鼓勵中和之美的中國傳統繪畫來說,有時刺激大于促進。因此我們需要判斷的是,何種趨勢最終可以演變成一種常態?
近20年來,傳統花鳥畫的整體陣營,與海派后期到上世紀90年代的那一段,大約是50年的時間,活躍在畫壇的花鳥畫家相比較的話,我個人覺得在名家的數量、社會影響力、工筆和意筆畫科分布的均衡性方面,有一些明顯的差異。但是在對繪畫圖像學研究的深度方面,得益于當代思辨方法論的寬容,花鳥畫學可以擺脫長期制約畫家拓展表達手段的風格化品評習慣。
上述思維模式的開放,體現在繪畫創作上,可以是形式與具體構成符號的再造與嘗試。何水法先生自1990年開始,一步步進行大寫意花鳥繪畫的深入探索,先后采用密集全景式構圖顛覆折枝樣式,以枝干穿插替代傳統構成中起到穩定作用的疊石符號,以相對獨立和奔放的色彩運用擴大筆墨程式的語詞范圍,如果說可以視作他在當代花鳥畫方面的三次重要發力,那么在他渴望創建的人格要素之外,我們還能發現相對應的,是由長期堅持寫生臨摹,師從名家,強調筆性構成的三項力源。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