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面魔鏡,從中可以照出一切。讀一個民族的歷史,應該從藝術開始。時光席卷一切而去,留給記憶沙灘的,只有那些光潔晶瑩的貝殼。今天,當我們重新梳理這些曾為中國美術史作出突出貢獻的遼寧美術家時,仿佛仰望燦爛的星河。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大批優秀的遼寧美術家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藝術成就都足以寫進中國美術史。
我們應當記住:中國畫《八女投江》、《蘇醒》、《生民》、《中華兒女》、《長白山月》;我們應當記住:油畫《紅巖》、《鋼水·汗水》、《糧官奶奶》、《吉祥蒙古》;我們應當記住:版畫 《高玉寶》、《爐前工》、《丙辰清明夜》;我們應當記住:雕塑《骨肉同胞》、《白山魂》、《走向世界》;我們應當記住:連環畫《我要讀書》、《十五貫》、《白求恩在中國》;我們應當記住:全景畫《攻克錦州》、《赤壁之戰》……
我們更要記住:周鐵衡、烏叔養、趙夢朱、楊角、賀鈞、石泊夫、柳子谷、鄭惠南、晏少翔、朱鳴岡、季觀之、萬金聲、鐘質夫、郭西河等老一輩藝術家,他們繼承了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他們傳播了西方現代美術觀念,他們將自己平生所學無私授予了一代又一代美術學子,為遼寧乃至東北美術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上世紀50年代,遼寧的美術創作曾在全國引起轟動。 1954年,在由中國保衛兒童委員會首創的兒童藝術作品評獎活動中,連環畫《童工》榮獲美術作品一等獎,成為遼寧首部在全國獲獎的美術作品,作者路坦、王緒陽代表東北“魯藝”到北京領獎,為遼寧美術開啟了新的篇章。 1957年,王緒陽、賁慶余的《我要讀書》在全國首屆連環畫評獎中獲得繪畫一等獎,這部作品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連環畫改造創新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在連環畫的題材和技法上都有新的創造。 《我要讀書》的主人公高玉寶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民眾心中,甚至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這部作品作為代表新中國連環畫創作水平的標志性作品被載入中國美術史冊,享譽國內外。
同時期還有王盛烈于1957年創作的中國畫《八女投江》,也是享有盛譽的歷史性作品。它打破傳統的束縛,創造了國畫的新生,表現出那一時期國畫界的主題和藝術家的自覺追求。 《八女投江》一方面開拓了用中國畫表現歷史題材的先河,另一方面探索了中國畫表現人物的新方法,成為新中國人物畫的代表性作品,被譽為十大紅色美術經典之一。
許勇的《鄭成功收復臺灣》、王緒陽的《黃巢起義軍入長安》、賁慶余的《瓦崗軍開倉分糧》皆為新中國美術再現和重新建構歷史的優秀作品;路坦的《早春》,朱鳴岡的《戰地黃花》,吳云華的《虎口奪銅》、《毛主席視察撫順》、《烏金滾滾》,廣廷渤的《我為祖國放駿馬》,以及許勇、王義勝等人合作的連環畫《白求恩在中國》,王弘力創作的連環畫《十五貫》等都是新中國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名篇佳作。
伴隨著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成長起來的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于1959年創作完成了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門前的群雕《慶豐收》,這組雕塑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出現的第一件大型紀念性圓雕作品。《紅旗》雜志連續數年用這組雕塑特寫作為封面,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推出的新聞簡報,也用它作為片頭。
改革開放之初,遼寧美術呈現出全新的發展勢頭。油畫方面,沈嘉蔚的《紅巖》、賀中令的《骨肉同胞》獲得新中國成立30周年全國美展二等獎。 1981年,廣廷渤的油畫《鋼水·汗水》問世,成為“傷痕美術”的重要代表作,廣廷渤與四川畫家羅中立贏得“南羅北廣”之譽。
在隨后的第六屆、第七屆全國美展上,遼寧美術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尤勁東的連環畫《人到中年》在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得金獎;宋惠民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油畫作品《曹雪芹》獲銅獎;宋雨桂、馮大中的中國畫《蘇醒》以東北山水博大精深、大美無言的全新形象喜獲銀獎,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統山水畫首次獲得國家級最高獎項。韋爾申繼油畫《我的冬天》在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得銅獎后,他創作的油畫《吉祥蒙古》又摘得第七屆全國美展的唯一一項金牌,揭開了中國當代美術追尋精神性表達的序幕。趙奇創作于1990年的近代史題材人物長卷《生民》,把西方素描語言與中國傳統水墨相結合,再現了著名愛國人士黃遵憲及民眾的英雄群像,成為新時期中國人物畫的典范之作。宋惠民、王盛烈、賀中令、許勇、趙奇、劉仁杰等眾多獲獎藝術家的作品不僅掀起了東北美術寫實主義浪潮,更一度在全國范圍內引發“魯美現象”。
另外,1985年獲全國體育美展特等獎的田金鐸的雕塑《走向世界》,塑造了一個嬌小的中國姑娘邁開矯健的步伐,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形象,被永久安放在國際奧委會(微博)總部瑞士洛桑公園,它代表了中國當代雕塑已具備了走向世界的潛能和實力。
1989年,宋惠民主持創作的全景畫《攻克錦州》問世,作為一種多維空間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以逼真的時空再現及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為中國美術史開啟了新的篇章。此后,以魯迅美術學院為中心,借鑒西方藝術成果,集當代藝術家集體智慧,創作了一批全景畫,包括《赤壁之戰》、《淮海戰役》、《井岡山斗爭》到新近完成的世界最大全景畫《大河之南》,這些重大歷史題材畫作以寫實主義的繪畫技法、逼真的地面塑型和現代聲光電系統的巧妙銜接,渾然天成,成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經典之作。
這一時期,王巖的《黃昏時尋找平衡的男孩》、劉仁杰的《風》、吳云華的《糧官奶奶》、宮立龍的《打臺球》、劉明的《94夏日海灘第二回》、周衛的《歡騰吧,龍的傳人》等油畫作品,趙奇的《京張鐵路詹天佑和修筑它的人們》、孫文勃的《長白山月》、馮大中的《艷陽》等國畫作品,還有雕塑《走向世界》、年畫《瑞雪》、水彩畫《紅蘋果》等,無論在樣式、語言還是風格上的豐富性,都代表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遼寧美術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遼寧畫家卓越的藝術創造力。
當回首遼寧美術家創造的輝煌時,也在回想那一個個鐫刻在遼寧美術史乃至中國美術史上的名字,讓我們記住他們以及他們的藝術和貢獻。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