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學術與畫價往往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而言,學術價值高的,作品市場價高;學術價值低的,市場價低。
以元代為例,盡管只有不到百年的時間,但是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繪畫創作,注重筆墨情趣,將傳統書法融入畫中,強調詩、書、畫的統一,強調文學修養,繪畫不求形似,這一點集中反映在山水和花鳥身上,同時,元代開創了文人繪畫的一個新天地。錢鐘書先生曾說:“元人之畫,最重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主,元人之詩,卻多描頭畫角,以細潤是歸,轉類畫中之工筆。”元代的
山水畫成就最高,前期以趙孟頫、錢選、高克恭為代表,中后期以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為代表,世稱“元四家”。 元代花鳥畫主要以梅、蘭、竹、石為主,
畫家有錢選,陳琳、王淵、商琦、張中、李衎、柯九思、顧安、倪云林、王冕等,其中錢選的花鳥,李衎的竹,王冕的梅享有很高的聲譽。
如果要選出元代繪畫的領銜人物,無疑首推趙孟頫。趙孟頫(1254—1322年)是我國元代最杰出的書畫大家,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后代,詩詞、書法、繪畫、音樂均有極深造詣,特別是在書畫上非常有天賦,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在繪畫上,趙孟頫提出了“倡古意、反近世”的觀點,敦促人們多學中國優秀傳統的繪畫。他筆下的作品無論設色、水墨、大幅、小幅、工筆都十分精彩。其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尤值得一提的是:趙孟頫把書法的筆法適當地運用到繪畫中去,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文人繪畫形式,開辟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條蹊徑,代表作品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水村圖》、《秋郊飲馬圖》、《趙氏三世人馬圖》等。趙孟頫書法成就也極高,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所寫碑版甚多,圓轉遒麗,也稱“趙體”。傳世書作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四體千字文》、《臨黃庭經》等。僅次于趙孟頫的為“元四家”(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他們的地位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不可動搖的,海內外文博機構和大收藏家都以收藏趙孟頫和“元四家”為榮。所以,市場上只要有他們的作品亮相,一般只要被認定可靠,價格動輒會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元,如1995年香港佳士得推出倪瓚的《詩草尺牘》,成交價高達332萬港元,這個價格在當時已是天價了。2004年倪瓚的《江亭山色》在中貿圣佳更是受到追捧,以1980萬元賣出。2000年黃公望的《秋山圖卷》被翰海拍至528萬元。同樣,趙孟頫的作品常是海內外關注的焦點。1999年他的《歸去來辭行書》被蘇富比拍至448萬港元,2年后被翰海拍至682萬元。2000年《蘭蕙圖》被佳士得拍至1379.47萬港元,2005年《臨鍥帖》手卷被中貿圣佳拍至935萬元,2003年《老樹元人牽馬圖》在香港貞觀獲價1000萬港元,他的侄子王蒙的《霜柯竹石》在2005年被中貿圣佳拍至880萬元。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作品很受歡迎,究其原因恐怕與美術史的地位有著直接關系。
但是,在收藏界也會出現偏離學術的現象。有的畫家盡管被收入最具權威中國美術大辭典,甚至精品被文物機構規定禁止帶出國門,然而,在藝術市場上他們的作品價格卻不盡理想,有不少甚至遠遠低于那些沒有學術地位的畫家,比如何香凝、董希文、王式廓,他們的作品是一律不準帶出境的;而呂鳳子、張書旂、趙望云、王叔暉、來楚生等一批畫家的精品也被規定不準帶出境。可是,與許多中青年畫家的畫價相比,他們的價格低得離譜,有的甚至成為了市場的冷門人物。造成這樣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們的市場還不夠成熟,尤其在收藏現當代畫家作品時,常常出現偏離學術價值的情況。不過,筆者堅信,藝術作品的價值最終會學術戰勝市場,美術史最終會主導收藏的時尚。像元四家之一吳鎮(1280—1354年),一生清貧,曾隱居鄉里,在村塾中教書。后居錢塘等地賣卜。本與畫家盛懋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懋畫者眾多,而吳鎮之門冷冷清清,他的妻子為此常笑他。吳鎮曾說:“二十年后,不復爾。”后果然被其言中,到明代吳鎮聲譽鵲起。明四家之首沈周對吳鎮的畫藝極為傾倒和敬服,沈周在題吳鎮《草亭詩意圖》時,稱“我愛梅花翁,巨老傳心印,而今橡林下,我愿執掃訊”,他表示愿以弟子的身份去為吳鎮掃墓。今天,人們提起盛懋已很陌生,但吳鎮卻享譽藏界,其作品價值和價格也是盛懋無法企及的。類似的情況必將在日后重演,這一點務必需收藏者和投資者要有清醒的認識。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