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補記:本文是六月初為上海一本雜志而寫的,開始并不打算在網絡上發布,但是6月27日“亞洲畫廊藝術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這個冠以“亞洲”之名的藝博會,本屆(第二屆)創史上參展畫廊最少的藝博會:全場僅14家畫廊參展。而唯一顯示亞洲區域概念的是一批朝鮮畫(一家名為東北陳氏兄弟公司的展位),獨特的畫面勾起中老年觀眾們的文革記憶……和每一次開幕一樣,領導們都是同樣的興致勃勃,在一群像小雞吃米一樣點頭哈腰的文化官員帶領下,走馬觀花一般地慰問展商……這次,當然相當輕松,畢竟,14個展商湊在一起下館子,不過是兩個小圓桌就搞定了。
“海派”一詞到了今天,特別是待在上海時間久了的人,就會發現“海派”一詞就是個萬精油,任何地方都能用上;同時“海派”一詞還是一滴香,各行各業都愛用。所以,這次“亞洲畫廊藝術博覽會”是絕對不會放過“海派”這個萬精油和一滴香的。于是“上海海派藝術精品展”毫無懸念的來了個垃圾大雜燴……我幾乎懷疑這些人是米國派來的特務,專門吭上海乃至中國文化的爹。否則,他們為什么每次都能保持同樣爛的展覽質量呢?
徐子林
香港藝術博覽會今年正式更名為“Art Basel HongKong”(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實際就是創建于2008年的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延續,本屆藝博會于5月23日到26日,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的會議展覽中心舉辦。
香港藝博會為聯姻瑞士巴塞爾可謂做足了功夫。瑞士巴塞爾藝博會不僅是國際上最重要的藝術盛會之一,而且有著完善的異地博覽會經營能力。而香港則是國際化的大都市,亞洲貿易樞紐。2006年巴塞爾藝博會的組委會人員考察香港,給出了一個不滿意的分數:香港30多間畫廊只有三分之一是較好的;香港藝術經營者關注的只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對世界當代藝術缺乏了解;公共美術館稀缺且設備簡陋……
此后的七年,港人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2008年以后,國際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將所有亞洲區業務逐漸轉移至香港;落戶香港的畫廊目前已經達到一百余間,其中國際頂級畫廊已有數十家;新建大型當代美術館;加上香港原本就具備的金融服務能力和免稅制度,所以今日香港藝術市場的羽翼已日漸豐滿。于是,今年巴塞爾藝博會和香港藝博會的聯姻,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今年的香港巴塞爾云集了兩百余家畫廊,亞洲地區的重要畫廊都悉數到場,而提供的展品也堪稱精品。而歐洲和美國的諸多大牌頂級畫廊仍然在觀望中,包括國際頂級的收藏家和藝術品專業買家。我認為這種觀望不是只局限于香港的,而是針對未來整個亞洲藝術品市場的態度。顯然,就藝術品的國際化程度而言,我們(整個亞洲)還有很多具體的工作要做,這其中不僅包括藝術的消費(藝術品市場),更重要的是藝術生產。我們只有為國際藝術市場提供一個既富有創造力有飽含激情的藝術生態,還要能落實到具體的經營者和創造者身上。唯此,這些國際藝術市場中,叱咤紛紜的重要力量才會停止觀望,積極參與到亞洲區的藝術市場建設中。
辦好一個國際化的藝術博覽會,絕非像國內行政長官認為的那樣:博覽會就是一張準入牌照,交給誰都可以經營的小生意。在這種思想下,已經舉辦11年的上海國際藝博會,堪稱中國大陸地區的老牌藝博會,可是做的真的很爛,十幾年過去了,一直堅持走農貿市場路線,年年辦的灰頭土臉。
而主動投懷送抱的博洛尼亞國際展覽集團公司,幾年來沒得到什么具體的支持,而是作為掛靠展覽會牌照的形式運作“上海當代”藝博會,據說2013年合約到期了,因為掛靠費的價錢沒談好,可能無法再干下去了。
在全球藝術市場的目光投向亞洲的時候,上海并沒有做好準備,或者說也不知道如何做準備。而香港則奮起直追,如今成了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不二選擇。
實際上,這幾年上海藝術界得到為數不多的好名聲,很多都是來自“上海當代”藝博會,至少“上海當代”藝博會比上海雙年展名聲好多了。上海雙年展是政府出錢,專門找罵的展覽,兩年一罵,罵聲如潮。而每年的“上海當代”藝博會總能給上海一絲希望,就國內藝博會的市場格局而言,“上海當代”藝博會保住了上海不至于顏面盡失的局面,畢竟曾經談論國內藝博會時,能和“藝術北京”抗衡的唯有“上海當代”。如果“上海當代”真的停辦了,那么從國內藝術品一級市場的布局上觀察,上海是徹底沒落了。至于已經確立建設國際化文化大都市的上海,還有什么秘不示人的高招,就不得而知了!
實際上我一直沒有把藝術品的市場問題寄希望于政府,而是呼吁政府少參與。比如博覽會的審批制度和準入制度。香港為了吸引國際知名品牌進入而做了很多細致有效的基礎工作,而中國內地不僅不完善自身的缺陷,而是設立諸多莫名其妙的所謂進入門檻,不僅滋生權力尋租,而且拒絕了先進企業,這是多么可悲!
即便如此,我仍然堅持香港即使成為亞洲藝術中心,至少在中國內地,還需要另一個藝術品交易中心,上海或將成為備選之一。不是因為上海有多好,而是其它城市有多差的相對原因。
香港觀展:
本屆的香港巴塞爾展覽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單元“藝聚空間”(Encounters),用來專門展示大型的雕塑和裝置等作品,在17件展品中,有7件來自中國內地藝術家。而本次參加香港巴塞爾的內地畫廊也多達30余家,這意味著中國內地畫廊,一級市場中的重要畫廊開始初步具備國際化的能力,開始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的藝術市場中,香港巴塞爾必然是他們的首站。
廣泛參與國際上多個藝博會的長征空間,這次帶到香港的大型裝置作品是來自上海的藝術家徐震,作品視覺張力在現場非常震撼,獲得眾多藏家的關注,而魔金石空間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也有重要作品參與到“藝聚空間”單元。
展會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已經扎根香港的內地畫廊,在藝博會現場和畫廊空間同時舉辦展覽進行互動,為藏家提供深度服務。比如北京藝門畫廊在香港黃竹坑的據點處同期舉辦新展覽。而亦安畫廊、站臺中國等在展會期間,畫廊空間都有不錯的展覽。
徐子林于上海武康獨石齋
2013年6月8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