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9
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董天真/文 韓墨/圖
無論是尤倫斯夫婦還是烏里·希克,中國當代藝術大步前行的30年,從來都少不了西方收藏家隱身背后的推波助瀾。近日,在何香凝美術館開幕的“面對面——中荷肖像畫及室內繪畫展”開啟了一場中荷當代藝術的對話,同時也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荷蘭收藏家何凱斯帶入了深圳觀眾的視野。
喜歡當代藝術的荷蘭人
“中荷肖像畫及室內繪畫展”展出了陳丹青、毛焰、讓·沃斯特、菲利普·阿克曼4位畫家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畫家對肖像畫和室內繪畫的思考。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何凱斯用一個西方收藏家的目光關注中國當代藝術近20年,無論是在中國當代藝術默默無聞的昨天,還是備受質疑的今天,他始終保持著一份執著的熱情。在他的身上,或者可以看到中國當代所缺少的收藏精神。
Cees Hendrikse有個和他的荷蘭名發音接近的中文名字:何凱斯,這個來自荷蘭的收藏家,在荷蘭最古老大學之一的格羅寧根大學法律和經濟系雙主修畢業后,就進入了荷蘭的天然氣公司,在人事組織部任職,直到從高階主管的位置上退休。與很多西方收藏家一樣,他的藝術收藏完全是從興趣出發。何凱斯最早的收藏要追溯到40年前,那時候剛剛20多歲的他和大學里相識的女朋友,也就是他后來的妻子,都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最先引起他們興趣的是二戰之后在一片廢墟中發展起來的歐洲抽象表現主義潮流,那時他開始買下自己的第一件收藏品,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從學生時代開始,何凱斯就一直是學校里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在他任職的天然氣公司,他擔任藝術社團主席有15年之久。因為收藏,何凱斯和荷蘭的美術館有著緊密良好的關系,他參與了格羅寧根美術館的建立,擔任美術館的董事顧問,也是美術館之友的主席。除此之外,他還是專門推動荷蘭攝影藝術的Wertheimer foundation基金會的主席,參與建設了荷蘭攝影美術館,身兼數個藝術機構的董事或是顧問身份。
時至今日,何凱斯的私人藏品包括了荷蘭、意大利、法國、日本、羅馬尼亞、波蘭等眾多國家的藝術品,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多達120多件的中國當代藝術品。這些作品在他的藏品中占到了高達40%的比重。
對風景畫不感興趣
一個荷蘭人為什么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發生興趣?這還要從1997年說起。那時中國藝術家方力鈞個展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當代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舉行,在這個展覽上,何凱斯第一次接觸到了當代中國的圖像。看到這些和想象完全不同的中國當代藝術,何凱斯感到非常新奇,“這和我們過去了解的當代藝術太不一樣了,完全是新的。”在這個展覽上,他買下了自己的第一張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并且開始關注岳敏君、張曉剛、楊少斌等中國藝術家。
兩年之后,何凱斯親自來到中國,直到此時,他才驚訝地發現這些在西方備受關注的作品,在中國并不受歡迎。同時,他也開始了解到更多中國當代藝術的脈絡,除了上世紀90年代的藝術家,中國在80年代的寫實主義創作、甚至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星星畫派也開始進入他的視野。陳丹青、羅中立、何多苓、徐冰、谷文達、張大力都成為他關注的藝術家。
從燃氣公司高管的位置上退休之后,何凱斯和妻子來到中國,他甚至在北京買了房子,夫妻倆定期往返于中國和荷蘭之間,他們拜訪藝術家工作室,開始建立自己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體系。幾年之后,他已經不滿足于默默收藏,而是通過自己的研究、策展,深度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之中。
何凱斯顯然不是一個人云亦云的收藏家,要知道十幾年前,中國當代藝術還是個冷門。面對關于收藏標準的問題,何凱斯沉吟一下,才坦然表示對于任何一個收藏家來說,這都是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他表示,自己已經不再沿著某一個畫派的脈絡去收藏,因為他發現這樣最終會走向不可知的方向,所以他現在致力于根據藝術家來收藏,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并盡量收集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他對風景不太感興趣,而是更喜歡圍繞人展開創作。就像他在解讀讓·沃斯特的作品時所說:他畫作中的那些人物在看著你,但是他們好像又并沒有要和你溝通的意思。讓你不禁要想,這里發生了什么?這是我對他的作品感興趣的原因。
相關鏈接
鐘情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收藏家
烏里·希克:
(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的頭牌人物)
烏里·希克,今年63歲,現任瑞士最大的媒體公司榮格集團的主席,兼任中國發展銀行等中國公司顧問。曾任瑞士駐華大使,他是目前為止中國當代藝術最大也是最具權威的西方藏家。1998年,希克先生創建了中國當代藝術獎。2005年度《Art Review》雜志曾把他列為全球藝術百強榜中第81位,雖然近年海外影響力有所減弱,但其在國內榜單上則一直是頭牌人物。而隨著希克出資的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不斷延續和評論獎的設立,希克對中國當代藝術在學術與收藏上的意義,也只有尤倫斯夫婦及其藝術機構UCCA能與其比肩。
希克的收藏脈絡比較清晰。最初他在歐洲的收藏多為瑞士抽象畫派,也喜好歐洲古典藝術,而希克中年后因商務公差頻繁往來中國,20年來他系統收集了中國當代藝術早期和當下200位藝術家的2000多件代表作品。其收藏尤以當代先鋒繪畫為大宗,雕塑、 攝影、影像等其次,也囊括方案、招貼等藝術,而裝置等大體量作品相對較少。
希克的收藏模式呈現出跨度較大的面貌,具有早期性、覆蓋性、系統性特點。他試圖以“田野采集”的方式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完整的脈絡,事實上,希克幾十年的踩點經歷已使其成為收藏權威。而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早期的引路人,他以“麻將”式的玩法,以先入市者的姿態把中國當代的牌面鋪開,“一網打盡”的招式顯然是建立收藏話語權所必需且有效的,而“面面俱到”的希克收藏模式也呈現出局限性:他對每位藝術家只收藏1~2件作品的做法,使其收藏未能具備個案研究的縱向深度,進而也將影響到其橫向收藏的質量。
尤倫斯和烏里·希克都是在中國當代藝術早期起步時便對這塊藝術市場給予關注,他們的收藏是了解中國后受到藝術興趣的驅使。
蓋伊·尤倫斯:
(所藏中國藝術品中近80%為當代藝術)
蓋伊·尤倫斯男爵現年75歲,經營與白糖相關的家族企業。身兼倫敦泰特美術館、古曼東方美術館、巴黎卡地亞藝術基金會董事,為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持有人。曾在2007年度《Art Review》雜志全球藝術百強榜中被列第97位。
尤倫斯的收藏脈絡涉及寬泛的跨度和文化形態,藏品分為西方和亞洲部分,在擁有2000件左右的藏品中,20%是傳統作品,當代藝術盡占80%,包括雕塑、繪畫,以及大型裝置和影像作品。西方部分包括整體高價拍出的19世紀畫家特納的水彩畫,還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及西方當代藝術如杰哈德·李希特、杰夫·沃爾,以及Robert Mangold、Andreas Gursky、Thomas Struth等。亞洲部分:以中國藝術品為主,古代部分除收藏古代中亞的黃金飾品外,尤倫斯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在比利時古董商格斯萊·高斯、頂級專家法國人克里斯汀·戴迪、英國人吉瑟普·埃斯肯納茨的影響下,相繼購得200多件高端中國古董及書畫(包括以2530萬元購藏宋徽宗名跡《寫生珍禽圖》),不過近年來為支持UCCA的持續運作,尤倫斯男爵已通過保利拍賣陸續高價售出部分古代書畫,獲利豐厚。
尤倫斯收藏模式呈明顯的代際性和專項性。前者如“85新潮”展覽,是對中國當代藝術重要階段的整體清理,以類似文化考古學的概念呈現出文獻乃至文化學意義上的合法性,而其早期藏品多出自尤倫斯收藏。此外,在策展人費大為的通力協助下,對藝術家早期的創作手稿、筆記等周邊資料的細致收羅,使尤氏的“85新潮”的藝術收藏已具有文獻性的史學意識;而后者類似對英國畫家特納的系統收羅,是對經典大師的全面梳理,掌握了重塑話語的可能性。(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對話何凱斯
很多作品價格太高
記者:本次展覽的四位參展藝術家都是你關注收藏的對象,但在我看來,他們的風格各不相同,陳丹青和毛焰的作品風格差距很大,他們都是你喜歡的藝術家嗎?
何凱斯:當然,我覺得陳丹青的作品能夠將一個人的個性很好地表達出來,而毛焰的作品則主要是跟著感覺走,他們兩人的作品我都很喜歡。但不管怎么說,他們兩人的作品表現得都是人類很重要的方面。
記者:作為一個荷蘭人,你為什么對中國當代藝術情有獨鐘?
何凱斯:中國的當代藝術產生在一個由完全封閉到開放的過程中,所以非常有特點,有創造力。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精神,通過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在中國所發生的變化。
記者:中國當代藝術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西方藝術界掀起熱潮,幾年之前,價格急劇攀升,出現了眾多天價藝術家,你怎么看這種現象?
何凱斯: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危險的,中國藝術品價格上升的速度太快了。市場的經驗表明,任何藝術品價格都不可能永遠處于上升的狀態,總是會呈現出波峰和低谷。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有質量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能夠保持高價,而更多的藝術家可能在這個市場消失,但這需要時間。
記者:這些年你一直在收藏中國的當代藝術品,那么,現在的“高價熱”對你的收藏是否有影響呢?
何凱斯:有,當然有影響。以前的畫作比較便宜,我可以盡情收藏,但現在,很多作品的價格都太高了,由于資金的原因,我必須謹慎地選擇到底要購買哪些作品。那些在國際市場賣出天價或是與國際大畫廊簽約的藝術家作品價格已經非常高,但我們可以關注一些年輕的、知名度還不高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要便宜得多。
記者: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西方收藏家一直是重要的推手。但在去年,著名的收藏家尤倫斯夫婦出售了自己手中的一些重要藏品,烏里·希克也把大部分藏品捐給了香港的M+美術館。有人認為這是西方收藏家看淡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你怎么看這個現象?
何凱斯:這種情況在別的國家也曾經發生過。因為任何國家的藝術都不可能永遠熱下去。最后能留在國際市場上的全球化的藝術家只有很少部分。最重要的是中國人自己要開始收藏本國的當代藝術,大部分的、非一線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才能夠傳承下去。
記者:在當下中國,當代藝術作為投資品的價值要遠遠高于收藏品,作為來自有悠久收藏傳統的歐洲收藏家,你對于中國收藏家有什么建議?
何凱斯:我想對他們說一句話,不要通過耳朵去收藏,要通過眼睛去收藏。
(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