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5
《萬墨叢中一點紅》
《秋林》
2011年11月8日至13日,北京榮寶秋拍將在北京亞洲大酒店拉開帷幕。包括中國書畫、油畫雕塑、當代水墨、古董文玩以及珠寶鐘表等在內的近2000件拍品同臺亮相。其中榮寶還推出“深切的懷念——白雪石作品專場”。
以下引用清華美院副院長盧新華的紀念文章中的部分內容來緬懷白雪石先生:
(白雪石)先生離開了現當代中國山水畫創作的現場,放下了他一生從未放下過的畫筆,淡淡地走了。他的離去,讓人感到與他豁人耳目的“白家山水”形成很大的反差,他創作的那些巨幅桂林山水杰作不知登上了多少高貴的廳堂館所,典雅的門庭宅第,在多少媒體聚焦的現場,他的作品曾無限風光,讓多少中外貴賓、專家學者和大眾贊嘆不已。可是,他退場卻是“大音希聲”,沒有喧嘩。偉大的藝術家總是那樣平凡,淡然,“大象無形”。他把平民樸素、平凡的身份堅持到生命的最后。
白雪石先生在桂林山水作品的創新探索中,加進了大山大水,改變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一般是大山小水,或高山飛瀑,小溪蜿蜒,潺潺流水的圖式;他在視覺形式上融入西畫地平線移動的透視意味和光色的關系,強化了畫面的深遠,豐富了傳統繪畫高遠、平遠,闊遠的視覺語言;同時又引入大水映照山光云影,從而使山光水色一體,色與墨相互輝映,山巒云氣虛實相生,增強了畫面的視覺張力;特別是他不拘一格表現漓江之美的倒影和山光的筆法,破開了傳統用筆的程式和皴法定勢,使畫面溢出了清新的生活詩意之氣。1973年他為釣魚臺國賓館創作的巨幅《漓江》,成功運用以大筆淡墨作山水倒影,讓人耳目一新,可以說是他的創新代表作。當時,他應邀在全國政協禮堂首次展出了的數十幅漓江山水系列作品和數百幅速寫,引起了文化藝術界和社會各界的震動。他的藝術風格和樣式初露端倪。
他對自然的敬畏,對藝術的虔誠,探索不怠的創新精神,讓他放不下桂林山水,也割舍不去牽魂系情的漓江,上世紀七十代年至新世紀,他前后十三次赴桂林,踏遍漓江,再師造化,再悟漓江神韻和妙境,再賦詩意。在生活中,他的筆墨詩意不斷深化,他的桂林山水精品大作不斷問世。1972年以來的幾十年間,他應邀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中聯部、外交部、釣魚臺國賓館、北京飯店、北京火車站等國家機關及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創作丈二巨幅山水作品百余幅。其中巨幅山水《千峰競秀》《云壑松聲》《千峰競秀萬樹爭榮》《云海松濤》《古賽春暉》等都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品,在社會上具有很大的影響。
白雪石先生所做的漓江山水無論是經典的巨制,還是精美的盈尺小品,都有一股清秀明快,淡雅潤澤,飄逸靈透,清新亮麗之氣,他的筆法古樸、穩健,或點染、或皴潑,氣聚神凝,筆隨心動,技藝法度自然天成,成為唯真唯美“白家山水”筆墨樣式和語言的典范。
人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縱觀白先生的桂林漓江山水作品,我們可以自豪地說 “白家山水甲桂林”。因為,他把桂林的山山水水完全詩意化了。他把一個人文之美的詩意桂林山水傳遍天下。
看白先生山水作品我們總是有高山仰止之感,他的人品和創新精神不斷從作品中溢出。在祖國山水間忘我奔走了一生的白先生,他的畫品即人品。
他一生經歷了無數風雨,但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坦坦蕩蕩的做人,勤勤懇懇的工作,踏踏實實的作畫,大公無私的奉獻,嚴教兒女子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白先生無愧自己的藝術人生,無愧“志于道”“游于藝”的仁者、智者、壽者。他九十六歲高齡駕鶴仙去,他不悔人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現代山水畫的探索和創新,獻給了美術教育事業。他一生詩意的創造和杰出的成就以及為國家和社會所做出的無私貢獻,讓我們肅然起敬。他描繪祖國壯麗山河和人間真情的詩意作品為人間留下了絢麗的瑰寶,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藝術精神財富,讓后世享用不盡。
白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的藝術探索和創新精神永存,他的人格境界與桂林山巒長青,與漓江碧水長流。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