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步先生畫作《神農架秋色》
色彩,是所有視覺藝術的重要構成元素。其在中國繪畫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一度占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水墨藝術出現之前),譬如魏晉時期的壁畫,五代以后的青綠山水,輕勾濃色的“富貴黃筌”等等。但是隨著水墨藝術的濫觴,尤其是文人繪畫的興起,色彩在國畫藝術中的地位俞見不顯,漸漸沒落了。直至晚清、近現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在西方油畫、水彩等注重色彩藝術語言內涵表達的“西藝”影響,及彼時藝術家對傳統國畫色彩元素的回溯反芻和再度挖掘,或者兩種形態的色彩畫語媒介的融合中,色彩又在國畫的藝術語境中漸漸再復萌發。繼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不斷綻放出絢爛的光芒,生發出鮮活的生氣來,而且日漸熾盛,有重振往日雄風之勢。張步先生就是這新時代國畫藝術語境中,善用色、敢用彩,大膽嘗試、不斷創新,構建時代重彩繪畫的佼佼者。其在繼承李可染先生雄強氣格,及鮮明的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中,充分調動色彩富于表現力、感染力的藝術內質和視覺效果,取彩之勢而渾然化淳,展現出體涉自然而博大壯美 極具個性美感,極具革新意識的畫面風采。
譬如《西部成功書畫家》近期刊載張步先生的這幅《神農架秋色》,鮮明熱烈、極富視覺沖擊力的紅色調子統御賦彩,奠定了“秋”的季節畫面語言基礎。大塊面的橙紅色運構的高大喬木樹枝,搖曳垂落層疊成蔭,絢爛筆觸蔚然成陣。遠觀,似乎只是炫然耀目、渾然一片,布置經營帶來生動勢感。近察實則可見,畫家以墨色勾寫枝干、分際明暗,帶來光線漸變的諧和之感。又有參考山水皴筆之法,點啄堆疊、片片積壓,構織出樹蔭濃郁、肌理分明之象;又見色調純度矛盾統一調和呈現的深淺各異、濃艷綺麗,繼而在豐饒的色彩畫語內質組織中,賦予作品渾厚磅礴、秋色濃郁的昂揚熱烈畫境。
再有掩藏于令人激昂澎湃的紅色濃蔭后,墨色調和賦予山石崖壁的濃翠深碧;畫面下方,墨色襯底青綠點染對撞,賦形的密密匝匝、幽邃深寂的矮灌樹叢;以及錯落有致、前后錯置的村舍民居,還有留白帶來的畫面高光集合視感。這種以一種暖色調為主統帥全局的大面積設色中,又借圖式結構遠近高低、深淺寬窄之勢,隨類賦彩、因形布勢的冷色調,及光影效果的對比調和,既增加了畫面視覺的鮮活生動感,更在橫向和縱深的延伸中豐富了畫面藝術空間。而這也正是張步先生繪畫形式和意境上,極富創造性和開拓力的具象呈現,以直面自然的直露表達而直抒胸臆,突破了傳統山水構成形質模式的桎梏,帶來極具現代感和裝飾性的畫面美感。
如此富于創造精神和獨特風格的作品藝術實踐,既見畫家“心師造化”,取神農架自然之景而感物體察、取象思悟的應目興懷和實景壯美且幽寂的畫面反映。也見其著意凸顯色彩元素本身的藝術稟賦,及以其契合于道、形神相彰的畫面主觀抒情表達中,對自然山川滿含深情的筆墨謳歌。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藝術家“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賞讀張步先生的畫作亦有此喟嘆,其富于現代意識的重彩山水畫面,依然映射著幽闊浪漫的詩情,故觀其作亦見“神遇跡化”的審美理想相融合,也見其畫作“吟詠性情”借藝術的魅力將激情與理想詩意化的“遷想妙得”,于是其虛靈化、情致化了的《神農架秋色》在畫家渾然化淳的生機運構中,也表達了其對理想家園的精神向往。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畫家簡介:張步,1958年進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從師李可染、蔣兆和、李苦禪、葉淺予等美術大師,1961年入該系山水畫工作室,后又專門追隨李可染先生學習山水畫,跟隨可染大師深入大自然寫生和研修創作,成為少數幾個入室弟子之一。1963年畢業后分配到工人日報社任美術編輯。1975年調光明日報社任美術編輯組長。1980年調北京畫院,從事專門創作,現為一級美術師。歷任《工人日報》、《光明日報》美術編輯,《光明日報》美術編輯組組長,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副院長、中國河山畫會第一任會長。旅居加拿大,為國際知名中國畫家。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