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8
協會有體制內的,也勢必存在體制外的,我并不認同部分藝術家過分強調體制內外割裂的思考方式。藝術創作是自由的,藝術家的思想也是自由的,絕非是刻意割裂某種聯系就可以創作出好作品。上世紀80年代以來,前衛藝術以獨特的發展思路進行發展,而至2005年前后,一批前衛藝術的代表畫家的作品呈現出不俗的拍賣價格,再到這兩年,前衛藝術再度勢微,這其中不能排除的恰恰正是部分人以割裂為口號進行的炒作。本是具有自身價值與意義的創作,卻因為一些惡意的企圖而發展畸形,相信,這并非前衛藝術家真正想看到的。而從一定程度上,我們也能看出,隨著80后藝術家在近年來的凸顯,以及90后藝術家日漸活躍,體制與非體制的界線,在更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身上,已經變得日益模糊。年輕藝術家以創作水平和作品質量為根本,且更為純凈的藝術觀念,勢必會影響中國美術的主流發展方向。
中國美術發展史上,任何一個流派都是由具體的單個藝術家所組成,由此可見,由單個個體所匯集為的群體特征,才是中國美術發展的根本。前幾年,有關于質疑美協等機構的觀點,時常見諸報端,在我看來,美協的工作性質與藝術家的創作一樣,都是由個體行為所組成,都是由個體行為作根本,也只有個體內心強大、認識宏觀、效率優先,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機構的整體力量。協會的工作應該是以小見大的,包括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在內,具體到每一名工作人員的態度,是決定其影響力的關鍵因素。而談到具體的機構,每一屆領導班子的做事風格,也都會影響到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乃至服務效率。
這幾年,中國美協的每個部門在服務中都在嘗試改變。讓我尤其深刻的是,涵蓋了國、油、版、雕等20多個藝術門類的組聯部,積極探索會員服務管理新路徑,把一年一屆的“中國美協會員精品展”確定為加強會員隊伍業務建設的一個重點,在加強會員隊伍建設上取得新的進展,建設和完善了“美術作品送基層、美術寫生帶基層、美術設計用基層、美術文化種基層”的“四惠基層”方略,在提高送歡樂下基層的活動質量和社會效益上有了新的突破。
美協的組聯工作是整個美協工作的一個中樞。如果政府的專項撥款是推動國家對美術的整體規劃,而組聯部則是通過與各地域內資本的合作,為美術家個體謀取機遇。2010年至2012年間,中國美協組聯部采取多種形式組織美術家深入生活、寫生采風,在抓創作、出人才、出精品的同時,組織美術家赴江西井岡山、瑞金、貴州遵義、甘肅會寧、湖南韶山、河北太行山、陜西延安、安塞、天津濱海新區、廣西龍勝、三江、山西等地寫生創作,把不同畫種、不同藝術門類的中國美術家邀請到中國美協的活動中來。在具體的活動中,中國美協各部門的年輕的工作人員為美術家們忙前跑后,兢兢業業,而更多的合作機遇和事宜,也在這些活動中促成。而在這些活動中,但凡是有創作實力的美術工作者都會被邀請,既有熟悉的老面孔,也有年輕的新面孔,一批80后、90后的年輕藝術家也走出畫室,老面孔與新面孔的面對面交流溝通,已經超越了美術學院內單純的閉門造車,從而讓年輕的藝術家更快地融入到中國美術的發展格局中。特別是年輕藝術家面臨主題性創作認識相對薄弱的問題,與老一輩藝術家同行,無疑對年輕一代的成熟與歷練大有裨益。一次深入的采風寫生活動,周期相對較長,同吃同住同行,彼此間的距離被慢慢拉近,而在于美協工作人員的接觸中,多的是真誠,少的是官氣。
在當今的時代格局下,中國美協早已不是一家獨大,同樣是機構的還有畫院、各種協會,此外還有大量民間的組織,都活躍在今天的美術生態之中。這對中國美協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恰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組聯部為代表的中國美協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把脈清晰,深入人心。
真正的中國美術發展格局,不需要占山為王或大量批發,也不需要缺少“含金量”的“烏紗帽”,而是要建立一種開放、包容的、肯于付出的機制與心態,需要一種更為民主、更為務實的作風,建立公正、理性的良好體制,奉獻整個美術界。信息時代的今天,當代中國美術的成就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要輝煌,浮躁只不過是表象,藝術從來都是寂寞的事業,也從來都是需要默默付出,這些付出需要藝術家、也需要各個協會的工作人員共同的努力。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