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北廣袤無垠的大漠,原始、荒涼、神秘、蒼古、悲壯,曠遠。千姿百態的胡楊樹使張凌超老師驚呆了——天哪!這哪里是胡楊林,分明是遠古時代戰爭的遺址,是曾經與大自然抗爭的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英雄疆場。有的胡楊已經枯朽了樹心,可是它仍然支撐起蓬蓬勃勃的一片金黃;有的胡楊已從底部失去了樹身,可是弱小的枝干上仍然金黃不減;還有的主干已經全部枯死,樹頂上竟然有三五片金黃的樹葉如旗幟般在秋風中飄揚。在極度饑渴中掙扎的胡楊,為了抵御風沙、干旱、嚴寒、酷暑、鹽堿的侵害,將身軀膨脹為掩體,將肌肉繃緊、扭曲,使每一塊肌腱都絲絲入扣,讓整個身體變得磐石般堅硬,只要一息尚存,就會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不懈地抗爭,這些正是“活著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胡楊,以頑強的生命為茫茫戈壁創造了一塊塊神圣的綠洲。胡楊與大自然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詮釋了生命的輝煌和價值。
正是因為這樣,張凌超老師與胡楊結下了不解之緣,自2003年至今,他用了近六年時間,先后五次深入我國西北部的新疆、內蒙、甘肅等多處胡楊生長分布地區觀察、研究、體驗、感悟,每次都要化費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每次都有更深刻的感受和領悟,在感悟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
胡楊不屈不撓的倔強精神感動了畫家,畫家眷戀大自然的情愫讓胡楊深深地感染。于是,一中難言的沖動在二者的心靈里不約而同作出了無言的溝通并激烈地碰撞。他們似乎都在作出一個無言的承諾:為了同一種信念 ——“美麗自然”,不惜獻出自己的全部。
站立著的胡楊是英雄的,而倒下的胡楊則是悲壯的,一如經歷過浴血奮戰的古戰場,那白花花的樹身像是胡楊的尸骨,有的枝柯縱橫、桿斷杈裂;有的殘根暴突、腹部空空,僅剩軀殼。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所造化的最原始、最古樸的藝術杰作,是任何一位藝術家都無法創造、無法達到的一種境界。九月,在中原,燥若剛退。而這里,已經是深秋。有的已經枯朽了樹心的胡楊,只于是,翌年,張凌超老師又啟程專門拜訪他心中的胡楊。這一次,他感受到的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胡楊那攝人魂魄的英雄氣質,和塔里木河水鄉的胡楊那醉人的壯美。水鄉的胡楊稠密而粗壯,不少古老的胡楊樹直徑達1米以上,洼地水塘中,藍天白云下,胡楊的倒影如夢如幻,進入眼簾的到處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秋天是胡楊最輝煌的季節,此時,胡楊曾經的碧綠已被大漠風沙砥勵成金黃色、金桔色或金棕色,胡楊與蔚藍的天空競相輝映,奏響了生命之魂的贊歌。那壯美遠遠勝于任何地方的紅楓葉。他又一次激動了,激動得圍繞住一棵棵極具個性的胡楊轉了一圈又一圈,激動得把胡楊超乎想象的姿態拍了一張又一張,……他沒有見過這么頑強的樹木,他沒有見過這樣千姿百態的樹,他從內心發誓:一定要畫胡楊,一定要畫出胡楊的神和韻。

崢嶸歲月 246cmx100cm 張凌超作品欣賞
憑借自己幾十年的繪畫功底,張凌超老師成功的繪畫胡楊應該是沒有任何懸念的。可是,他并不草率從事。他追求的不是簡單的形似,而是追求復雜的神似。鑒于此,他把所有能使用的武器都使用上了——照相機、攝像機和寫生本。在他拍回的照片中,一棵胡楊能在不同角度拍上幾張十幾張,一棵胡楊能在他的攝像機里停留兩三分鐘,一棵胡楊能在他的寫生本里出現十幾頁……他在盯著胡楊,胡楊也在盯著他,兩顆心就這樣緊緊連在了一起,在一起跳動,跳動……仿佛胡楊想的什么張凌超老師知道,張凌超老師想的什么胡楊也知道,他們要為一種追求共同去拼搏。
胡楊的大氣成就了張凌超老師的大氣,他的大氣也完美了胡楊的大氣。從構思那一天起,張凌超老師就沒有打算只畫一兩幅擱筆,也沒有打算像畫仕女像畫江南的垂柳一樣纏纏綿綿、卿卿我我地表現胡楊。他要畫出胡楊的規模,畫出胡楊的震撼力,畫出胡楊的魂靈。在他心里,我就是胡楊,胡楊就是我,二者合一了。
張凌超老師現在愛胡楊已經勝過愛別的其他任何東西了,他把創作的激情幾乎都傾注到了胡楊上,胡楊,升騰了張凌超老師心中景仰的一種精神。
從張凌超老師畫齋里走出來的近百幅各式各樣的胡楊,幅幅都是震撼人心的畫作。這群走入藝術殿堂的胡楊隆重地奏出了五個樂章。春之韻、夏之歌、秋之賦、冬之魂、天人合一天地和諧。
在“春之韻”里,“千里戈壁春夢回大漠”、“雪山滋春林”、“新枝”、“爭春”……蒼古的樹干上萌出點點翠綠,讓人看到了希望在點燃。仔細看這幅《生命贊歌》吧!看畫,仿佛置身于蒼古的胡楊林里。一株不知樹齡幾何、不知樹圍幾許的老爺胡楊,自己的身干了,枝裂了,心也空了,還在給眾多的胡楊講述存在的價值,講述生命的可貴,講述抵御災害的經驗,就連林中的野羚羊也來為它們祝賀,為它們吟唱生命的贊歌呢!
“魂系大漠”、“大漠長城”、“戈壁之魂”、“歷盡滄桑”、“濃夏”……朝霞染紅的山,飛翔在山與林之間白色的鳥和濃綠的胡楊共同組成一幅壯美的“夏之歌”。《戈壁之魂》是幅長卷,畫卷的左下部是一片飽經風霜、歷盡滄桑的老胡楊,筆墨老辣,它們或立、或站、或躺、或臥,不管姿態如何,皆能透出來兩個字:倔強!畫面的中部,則是一大片茁壯的青壯年胡楊林,筆觸強悍,它們皆挺拔、茂盛,樹冠的綠葉證明了這一點。右上角是用虛筆幻化出來的影影綽綽的青少年胡楊林,雖然小,它們棵棵都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怯懦,,依舊在風沙中和父輩、祖輩們一起并肩戰斗,茫茫戈壁有了它們,才增添了無盡的活力,才有了壯士的魂魄。
“秋韻”、“銅墻鐵壁”、“雪霽”、“金色旋律”……金色中隱透著殷紅,蒼老的軀干似臂挽臂的壯士擁在一起,分不清到底是誰的手臂,似流水嬉鬧著激起無數神奇的浪花,分不清是誰的浪花。它們在縱情吟誦著同一支曲子:“秋之賦”。讀讀《金色永固》和《戈壁金秋》吧!則呈一紙金黃。金黃的葉,驕傲的站在肩貼肩、臂挽臂的枝干上,連成了一片金黃的海洋,把個戈壁也映得金黃,把個塔里木河也映得金黃,那是胡楊自豪的陣勢,那是胡楊勝利的陣勢,那更是凌超先生對胡楊的一種贊美和褒賞、一種寄托和希望的陣勢。
“滄桑歲月”、“天山雪融圖”、“銀裝”、“尋夢”……組成了蒼涼美的“冬之魂”。“蒼穹茫茫”里那株胡楊中的項羽,似在振臂仰天長嘯:我站在獵獵風中,問蒼天,到底誰是英雄?讀讀《胡楊頌》吧!一棵粗壯的胡楊,蒼老的樹干分為兩杈,仿佛巨人的兩只手臂伸向太空,枝稍上的綠葉正郁郁蒼蒼,它的身后是跟隨自己的浩浩蕩蕩的胡楊隊伍,正雄赳赳向沙漠進軍。長卷“胡楊魂”千百株胡楊列成的長陣,展示的是:我們就是站著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英雄樹。
“天人合一、天地和諧”是畫家最高的追求,“百代同春”、“攬月”、“洗禮”、“塞外豐碑”……是他追求的詮釋。六米長卷《胡楊百姿圖》是一幅黑白圖,圖中恰倒好處的將百余棵形態各異的胡楊“栽植”其上,有如剽悍的勇士,有如舞動的少女,有如匍匐在地的龍蛇,有如振臂高呼的旗手,它們似歌似舞、如泣如訴,委婉中透著剛烈,凄慘中帶著和諧。它們是胡楊生命中一個真實的縮影,是胡楊進程中一種完美的定格。它們就這樣以各自不同的狀態走過生命的每一個季節。

任重道遠 360cmx145cm 張凌超作品欣賞
張凌超老師的山水畫,近些年來隨著他的各種技法的不斷運用,皴、擦、點、染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筆法上既遵循傳統畫的精神,又不失章法。在師古、傳承達到一定程度、經驗積累得相當厚實的時候,他根據自己多年來的藝術實踐,又大膽探索山水畫新的表現技法。他利用中國畫使用的黑墨、顏料、毛筆、宣紙的特性,借鑒鄰近繪畫藝術門類,利用水、膠、礬多種中介材料作成百上千次的試驗,發現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巧妙的結合、沖撞、相溶、滲洇、聚散、流動、消失的種種神奇變化,掌握了其中的規律,恰倒好處的運用多種筆法、墨法,創作出新的暈染、點染、沖染、擦染等繪畫藝術語言,使山水畫更加有情、有韻、有趣、有神,達到了妙悟通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些胡楊畫卷把本來就宏大的陣勢表現得愈加宏大,把本來就很蒼古的形態表現得愈加蒼古,不僅讓張凌超老師在情感世界得到了一次升華,也讓張凌超老師在繪畫藝術上得到了一次升華。大自然就是天,畫家就是人,大自然和人的思想結合得如此完美,大自然說不出來的話讓畫家給說出來了,人所要說的也籍大自然的個性化神態表現出來了。讀了張凌超老師的畫,誰能不說妙極?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是張凌超老師始終追求的目標。畫家要用全部生命去擁抱大自然,然后才能在繪畫中重鑄心中的大自然。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畫家要用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特有的精神氣質,用心靈的感受抓住自然界的神奇變化和富有詩意才能喚起人們同感的藝術美,同時又要隨時代不斷創造出新的表現技法、新的繪畫語言與觀賞者交流。數十年來張凌超老師幾乎走遍了全中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他遵循的原則。因此,當他每次深入大西北的荒漠里,佇立在蒼古的胡楊林里面對一棵棵胡楊時,當看到胡楊們的生命走向終極,仍然傲骨嶙峋,鐵骨錚錚顯示出不屈的風采、展示出倔強的性格,以永不熄滅的精神和身驅守衛著“絲綢之路”的文明,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用自己的生命抵擋風沙的侵襲,直到耗盡自己的每一滴汁液時,張凌超老師的靈魂仿佛在受到凈化和洗禮,創作欲望和激情,使命感和責任感迫使他要用畫筆把胡楊作為歷史、作為文化、作為精神表現出來,抒寫胡楊的原始之美、滄桑之美、自然之美、悲壯之美,頑強之美以追求天人合一、天地和諧的藝術境界。以激發人們對胡楊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珍惜。用什么樣的藝術形式和繪畫語言來和廣大觀賞者進行心靈的構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展現在您面前的只是張凌超老師從六年來創作的一百余幅胡楊系列作品中選出的一部分,供同道和廣大讀者欣賞和評說……,如果能從中感悟到一點有用的東西,這就是對張凌超老師幾年來付出的艱辛的最好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