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資料
列賓作品的情節之美
情節性或主題性繪畫在數年前曾被人們鞭撻,事實上無論小說、戲劇、電影、繪畫等,情節是吸引讀者和觀眾的重要藝術手段。
《意外歸來》一畫從1884年到1888年,列賓整整創作了4年。該作品以豐富的歷史內容、耐人尋味的意蘊和高度的戲劇沖突而動人心弦——
那是初夏的一天,雨霽初開,晶瑩的水珠沿著陽臺門上的玻璃無聲輕滴。母親陪著孫子孫女做著功課,妻子正在彈琴:這是一個有教養的知識分子家庭。
突然,一位不速之客打破了平靜。女傭人把這位陌生人放進屋來,但不信任的目光一直追蹤著他,手還沒有離開門把手,仿佛隨時就可以把他驅走。老母親從沙發上顫顫巍巍站了起來:“那不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嗎?!”她第一個認出來了。接著,男孩也認出這正是離家多年的爸爸,他狂喜地叫道:“爸爸!”女孩尚小,爸爸離家時她還沒有記憶,被這個突然闖進來的陌生人嚇住了,那雙大眼睛充滿恐懼。妻子的鋼琴聲戛然而止,她驚喜交加,不知所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做夢也沒想到他今天意外歸來。而那流放歸來的革命者,穿著粗糙的厚呢大衣,滿臉胡須,帶著沉重的腳步。多年流放生涯已使他失去了昔日的青春風采,他緩緩地走進了這個家。前額的道道皺紋,深深留下了歲月的烙印。他很冷靜,除去眼睛中閃著的光輝,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這種“內熱外冷”的處理正是畫家對生活理解的深刻之處,使矛盾與戲劇沖突達到高潮。
列賓表現的革命主題,是逐漸明確和深化的。最初的草圖是一對姐妹在鄉村別墅的意外重逢,最后才確定為經受長期監禁和流放歸來的革命戰士。列賓沒有把他們描繪成接吻擁抱的大團圓場面,而是采取了戲劇性的情節結構。不僅讓人看,而且讓人思。以此填補革命者歸來前那一段漫長的時間和空間。革命者需要何等的大無畏犧牲精神,才能戰勝各種酷刑的折磨和艱難困苦!它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俄國民主解放運動的內容和歷史。
列賓作品的性格之美
列賓大量的繪畫作品通過對出場人物的準確、細致的心理描寫和不同人物性格的強烈對比,生動而深刻地揭示出社會性和時代性。
其中,《伏爾加河纖夫》是他的成名作:烈日下的伏爾加河畔,天上沒一絲云彩,暑氣蒸烤著沙灘。一群衣衫襤褸、渾身是汗的纖夫拉著貨船。他們拖著沉重的步履,在發燙的沙灘上疲憊地拉著纖繩……最前面的大漢,頭上包著破布,深陷的雙眼,使他隱藏睿智的前額更加突出,低垂下的手、經絡像繩索般凸起。這是俄羅斯農民中長者的典型,他長期忍受著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被陽光曬得黑紅的臉龐發出青銅色的光亮。在他的右邊是個身材魁梧、性格憨直的漢子,他低著有蓬亂頭發、濃密胡子的臉,似乎正在嘮叨什么。緊跟在他后面的是個戴著麥稈帽的細長瘦子,挺直著身子,好像為了省點力氣。瘦子的左側是個躬身彎腰的纖夫,他的神色嚴厲,雙目前凝,握攏的兩手,是個脾氣倔強之人。隊伍中有個穿紅衣服的少年,顯然,他是剛來的,皮膚還沒有曬黑,胸前掛著十字架,這大約是離家時媽媽為求上帝保佑而給他戴上的圣物。他不堪忍受這肩下的重負,挺胸仰望天空,用手調節壓在肩上那擦痛皮膚的纖索。無疑,這是畫面的主角,畫家在這個新受壓迫者身上,傾注了極大的掙脫羈絆的感情——反抗!那稚氣未脫的臉龐,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兩代人雖然都系在同一個命運的繩索上,但他已經覺悟了。緊靠在少年后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已習慣了這種磨難,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打開煙袋,打算抽上一口。而在少年右邊的是個羸弱有病的老人,他顴骨聳起,淚囊水腫,正用袖子擦著額上的汗水。最后三個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伍兵士,軍裝還沒有磨破,可能剛從戰場回來并淪落到纖夫的行列,而在他后面的高個纖夫正回頭望著貨船,從那里傳來了船主的叱罵聲。最后的一個只見到一個低垂著的頭,茫然機械地向前挪動著腳步……那11個人身上煥發出來的,不僅有沉靜的智慧、深沉的思索,還有青春的熱血、沉寂的力量。這一張張臉是人們熟悉的,同時又是陌生的。
在陽光的曝曬下,在熾熱的沙灘里,在河水的沖擊下,他們被共同命運的繩索緊緊地拴聚在一起。列賓正是在這些不幸的人身上塑造出了被其虛弱外表所包藏著的撼人力量——性格!
列賓在回憶錄《撫今追昔》中寫道:“他們頭上束大帶的傳統禮帽和他們是這樣的相稱,他們的談吐怎么會那樣無拘無束,暢快淋漓呢?怎么會有那種極為尊嚴的神采呢?不管是什么樣的莊稼漢,總是美麗的。”在伏爾加河,畫家整整兩年沿著纖夫們走過的路途旅行,他與他們交朋友,獲取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列賓作品的技巧之美
繪畫的技術之美是藝術家在艱辛的勞動中獲得的征服材料的能力,沒有技巧就是一個想說話而表達不出的啞巴。歌唱家、鋼琴師等由于技巧的高超可以打動聽眾,留下名聲。列賓的油畫技巧十分迷人,無論在構圖安排、色彩處理、造型能力、技法表現等各個環節都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堪稱完美。
《伏爾加河纖夫》全畫以“寬銀幕構圖”展現了開闊的視野。列賓組織畫面時很注重整體意識,畫面上的人物分成錯落有致的三組人物,富有很強的節奏感,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我們仿佛可以聽到“船夫號子”的呻吟,那平緩人群的前傾有一種運動感,并與穿紅衣少年昂首挺胸的后仰形成了鮮明對比,矛盾的氣氛也在這里達到了最高峰。而紅色是畫面最顯眼的色彩,這一塊色彩喚醒了沉悶的畫面。這群密集人物與遼闊江面形成了疏密對比,那分明的輪廓線使這些群像具有雕塑般的力量和體感。畫家把色彩進行提煉概括,那暗棕色的調子,加重了夏天的炎熱感,這種沉悶的空氣,著意渲染了這些拉纖人物的悲劇性氣氛。但視平線與觀眾視線一致的構圖處理,使得這些人擁有足夠的空間,并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為了突出步履之沉重,畫面將人物一字擺開。平淡中刻畫了一個個神態各異、性格強烈的纖夫,這不僅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是古老俄羅斯人的一部史詩。它體現著極端痛苦、堅忍的抗爭。
《意外歸來》將不期而至的革命者置于中景,通過所有人物的視線將焦點聚集在他身上,加上逆光的對比運用,使“革命者”更加突出,但同時又十分自然,這種含蓄的處理使主題思想更為深刻。尤其是焦點透視的運用,使天花板、地板等線段自然引向了畫中的主角。
“這才是歷史,這才是現代生活,這才是今天真正的藝術,因此,你以后會受到特別崇敬和贊揚。”正像1873年斯塔索夫的評論一樣:“列賓是同果戈里一樣的現實主義者,而且也同他一樣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們無可比擬的勇敢……一頭扎進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傷心現實的最深處……就畫的布局和表現而論,列賓是出色的、強有力的藝術家和思想家。”
列賓出生在俄國哈爾科夫省楚古葉夫縣的一個屯墾兵的家庭,貧苦的生活使他從童年開始就靠著繪圣像掙錢。1863年他來到彼得堡,正是14名藝術學院的學生受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影響,走出“象牙之塔”成立“巡回畫派”的那一年。他們站在民主主義的立場,不回避現實生活,積極干預和反映這些矛盾,反對官方學院派藝術,反映俄羅斯人民生活的批判現實主義。列賓作為這一畫派杰出的代表,全面、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描繪勞動人民的事件,塑造他們的形象,洋溢著崇高、力量和史詩般的英雄性。
列賓一生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成就: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風俗畫、歷史畫、肖像畫。所有這些畫都是現實生活中隨處可發生的平常鏡頭,畫家似乎漫不經心,隨手拈來,然而卻是匠心獨具,精心推敲的。沉淀在這些作品之中的精華,就是情節、性格、技巧的美感。盡管繪畫作品有自身的獨立和形式上的意義,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類似列賓這樣在歷史上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批判現實主義的畫家。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