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對山水畫的品評,多從筆墨入手。然而,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貴州氣候溫潤,多高山大川,景色壯麗。然由于地處西南高原,云遮霧罩,黔地又常常給人以某種神秘感。地氣奪人,筆奪地氣。山水畫家方坤生長于斯,長期的潛移默化,孕育出獨特的審美情趣。
方坤居黔中,出生于書香世家,家風崇尚斯文,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較深的傳統文化根底。好讀書、尤好讀史。他從小就喜歡繪畫,但他學畫卻起步較晚,原因是眾所周知的,他青少年時期也曾經歷過很多坎坷和磨難,直到文革結束恢復高考,他才有幸進入大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嚴格說來,他學畫是在參加工作以后。奇怪的是,他學畫跟其他畫家不一樣,他是先學史后學畫。先是對畫史產生興趣,舉凡中國美術史、中國繪畫史、繪畫美學史等方面的專著他讀了許多。
由于方坤對傳統的理解,使他在選擇傳統時便很主動,在眾多傳統派大師中他選擇了黃賓虹,并一頭扎進去就是十幾年。這十幾年中,他對黃賓虹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他說黃賓虹的偉大不僅在于他的繪畫方面,而他的治學精神、學術思想、美學觀念、人生態度等都堪稱一代風范。八十年代初,那時黃賓虹熱在我國畫壇尚未形成,可見他的起點是很高的。選擇黃賓虹這條路是很難的,所以他走了十多年。
寫意之“意”是不拘泥于某一成法,不受制于某一物象的內心自由自然之意,方坤雖私淑黃賓虹,但并不刻守黃賓虹,他更為喜愛山水之真境,常常即景而寫,在真山真水中領悟筆墨之道。他說,他的每一幅畫都有寫生的影子,畫之前并沒有成法。成法是一個畫家成功之路上一個不可少的津梁,但又是畫家努力超越的對象,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畫家以何心態看待成法。石濤追求“我用我法”,要破“法障”,方坤之法來自他的心性和他的山川,他不愿讓他的心性之意沒有為法所障,于是身即山川,即景而寫,以求心手雙暢。若為成法所拘,畫畫就是寫“法”而非寫意了。同時,寫意之意還要破除物障,不讓意受到物的外形的牽絆。方坤雖常即景而寫,但他重于領會自然山水所浮現的生命韻律,應于物而感于心。
方坤的山水通常是筆墨與色彩并用,他習慣使用淺絳與花青來繪樹石,信筆清掃,渲暈適度,清秀無痕。因此,色不掩墨,墨不礙色,兩者相得益彰。在多次游歷黔地的寫生過程里,那些刻下了歷史年輪并且帶著強烈的地域文化個性的茅亭古閣,那些與自然完美地融為一體的村舍民居,都給畫家以特別的啟發,它們往往成為方坤作品中的點睛之筆。在其畫境中,山巒秀潤,林樹層疊,流水淙淙,丘壑煙霞,幽映回繞,郁郁勃勃。一切又顯得那么平易、親切、自然、樸實,卻又不乏深沉的歷史滄桑之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著名藝評家陳傳席先生評價他的畫說:細觀每一幅畫,皆渾樸厚重,隨意率真,蒼勁老辣的筆墨中又不乏清雅之氣,實屬難能可貴。觀其用筆,當屬上乘功夫,他用筆多曲屈婉轉,下筆重,用筆狂,點、曳、拂、披、頓、轉、挫,筆法多變,或穩或速,無一處不變化。用墨則重淡焦枯隨之,瀟灑自然,渾厚而華滋。在當前畫壇,實不多見。
方坤 貴州金沙人,大學學歷。上世紀90年代末曾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高研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文聯委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貴州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六盤水市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文聯副主席、美協主席。
從事中國畫創作三十余年,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提名展等。近百件作品分別在《美術》《美術觀察》《美術研究》《中國書畫》《江蘇畫刊》《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等全國性專業報刊發表,并有專版評介。曾先后在貴州國畫院,南京藝術學院、浦江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入編大型畫集二十余部,出版有《方坤山水畫作品集》《美術家方坤》《方坤山水畫集珍》等個人畫集。是我國當代最具藝術個性的山水畫家之一。
編輯整理/安小朵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