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344年至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7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工書,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長。幼時從父親學書,后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成一家,稱為“破體”,歷史上與其父王羲之并稱“二王”。
上海博物館珍藏有王獻之傳世墨寶《鴨頭丸帖》,是他的行草書代表作。此帖為絹本墨跡,縱26.1厘米;橫26.9厘米。《鴨頭丸帖》幅上有宋徽宗時“宣和”、“政和”印,帖本幅有虞集題記三行,帖前有王肯堂題“晉尚書令王獻之鴨頭丸帖”簽。帖后有宋高宗、王肯堂、董其昌、周壽昌、江標等跋語,是一件難得一見的書法珍品。
《鴨頭丸帖》僅二行十五字,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是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這短短的十五個字,帶給我們的確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書法藝術感染力。
全帖筆法靈動勁利,瀟灑飄逸,有若水銀瀉地般一氣呵成,痛快淋漓。其中每一字都以側取勢,又無一不正,結體灑脫秀美,偃仰生姿,可謂匠心獨運。用墨也是枯潤有致,濃淡分明。展視此卷,但覺筆致縱逸不羈,氣勢貫通如虹,節奏起伏變化,神韻流美自然,令人欣賞。吳其貞在《書畫記》里稱其為“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唐代張懷在《書議》中說:“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為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草又處其間……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縱觀此卷,當能體會個中妙處。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