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李唐《采薇圖》
□束新水
二是有粗細變化的蘭葉描類,如蚯蚓描、螞蟥描、釘頭鼠尾描、柳葉描、棗核描、橄欖描、戰筆水紋描。這一類線描是以豐富的衣紋的曲折向背為體現的一種描法,特點是壓力不均勻——運筆中,時提時頓,產生忽粗忽細、形如蘭葉的線條變化。這一類線法的代表畫家是吳道子。其線的表現力可達到雕塑般的立體感。這一類描法的繼承者也有很多
。宋代李唐《采薇圖》(下圖為作品局部)、元代永樂宮壁畫以及明代陳洪綬和張路及浙派畫家的人物畫等都使用此類描法。
三是減筆描類(快速簡化筆線),如橛頭描、竹葉描、混描、折蘆描、枯柴描、減筆描。此類線描實際是向寫意發展的變體,方法是把壓力偏向一端,運筆加速,瞬間即有無窮之變化,有時線、面結合。減筆描的代表畫家是石恪、梁楷。魏以前的線描基本上還處于工筆線描階段;自石恪、梁楷創出了減筆描,為以后的寫意線描及濃淡交互的描法開創了道路。此種線描先以淡墨勾衣紋,而后再用濃墨畫出衣褶,使衣飾起伏明晰而不覺混亂。
從以上三種類型的線描法看,線是隨時代的演進而不斷變化發展的,絕非“十八描”可以概括。古今服飾不同,故現代衣褶描法應有所變化、發展,加上現代各種新型衣料質感為古代所無,在表
現當代人物畫時更應不拘于“十八描”的方法。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