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宋朝著名女詞人,后世公認的“婉約之宗”,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其父李格非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李清照雖出身名門,但身世飄零。她1歲喪母,46歲喪夫,生逢金兵南犯、北宋滅亡的亂世,晚年遭遇盜賊,財富散盡,且膝下無子,凄苦無依。我們讀她的婉約詞,總能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字里行間,讀出一個落寞悲情的李清照來。
《黃帝內經》有云:“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縱觀李清照一生,可謂遍歷“亡國之怒、身世之憂、懷夫之思、流離之恐”,其心肝脾腎當是傷痕累累。然而,這位高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山東奇女子,非但沒有紅顏薄命、懷悲早夭,反而活到了73歲,這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宋代,實在算一大奇跡。
身世如此不幸,卻得養天年,生命力倔強怒放的奧秘何在?倘若觀照李清照潛心研究金石書畫的別樣人生,也許我們能從她超然淡泊、從容自娛的一生中得出答案:情傾金石養天年。
李清照博學多才,“經史子集”廣泛涉獵,除精工詩詞之外,一生最主要的精力,都投身于金石書畫之中。她與丈夫趙明誠志趣相投,雖然家境并不富裕,甚至到了幾乎每個月都要到當鋪中質押衣物的貧寒境地,但仍然不改他們搜求碑文拓片、青銅器皿、書畫金石的志趣。據傳,李清照和丈夫一生收羅的石刻、青銅器、古籍殘本、金石拓本堆滿了整整10間屋子。丈夫病逝后,李清照晚年潛心整理著述丈夫的未竟之作《金石錄》,并撰《金石錄后序》一文,成為中國金石學的重要奠基文獻。時至今日,《金石錄》仍是文物鑒定、文史考索領域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在金石學領域享有尊崇地位。
李清照的長壽,得益于她不為外界所累,始終保持著專注探求的心態,在金石書畫的豐饒世界里,浸潤其中,頤養性情。《道德經》中“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致虛極守靜篤”等保守元氣、守雌致壽的修道養生方法,在李清照的金石生涯中,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都得到了最忠實的實踐。研究書畫金石,需要一顆無絲毫躁動的心靈,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專注精神。正因為心無旁騖、全神貫注,讓寄情金石的李清照能化解坎坷命運的悲凄和內心的愁苦。最終,她的精神世界從現實生活的悲苦中走出來,離苦得樂,臻于圓通自化的曼妙境界。
古代養生詩云:“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來時。”心安就是養生長壽的一劑良方。縱觀李清照的一生,情注金石,讓她做到了“身雖不安而心安”,故能遠離病痛煩惱,得享天年。一代詞宗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易安”二字,很值得仔細求索玩味,或許這二字,已經傳神地道出了這位千古詞人的長壽奧秘。
(作者單位:湖南省軍區岳陽軍分區)
高新炎 黃 力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