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是以精謹細膩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它以妙窮毫厘的細膩和艷麗的色調而輝煌一時。歷史上,由于文人畫的逐漸興起,工筆畫相對沉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中西文化的交匯,人們精神追求的豐富,工筆畫再次走向繁榮。我省工筆畫歷經了怎樣的發展?目前現狀怎樣?記者為此專訪了工筆畫大家朱秀坤、王道良。
過去:曾經組織一場展覽很難
安徽自古文化底蘊深厚,在山水繪畫上涌現出了新安畫派。但工筆畫發展怎樣?“北宋時出現了李公麟、崔白等大家。但發展至今,安徽工筆畫與江蘇、北京、天津、甘肅、嶺南相比,要薄弱些。”被譽為安徽工筆畫“領頭羊”的王道良告訴道。
1983年,湖南農民工筆畫展在北京展出,在藝術屆引起很大震動。安徽決定也進京搞個工筆畫展。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戴岳領銜抓這項工作,成立了安徽工筆畫研究會,指定王道良任會長,在全省范圍內發現工筆人才,兩個月后,書畫展先在明教寺大殿預展,孔小瑜、黃永厚都請來參展了,但兩面墻還是掛不滿,可見其時安徽工筆畫基礎之薄弱。
發展:從申茂之到王道良
給當代安徽工筆畫帶來曙光的是申茂之。他是著名皇室書畫家溥心畬入室弟子,1928年畢業于徐悲鴻擔任校長的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上世紀五十年代,安徽引進人才,申茂之被從無錫華東藝專引回到家鄉蕪湖,任教于皖南大學藝術科。隨后,在合肥師范學院、安師大任教國畫班的白描、工筆重彩等課程,把工筆畫的種子撒在安徽,耿明、徐永萬都是他的美術班弟子。
在工筆畫的傳授上,王道良功不可沒。他先后師承嶺南大家黃幻吾和申茂之,作品糅南北二派之長,剛柔并舉,形成“王派風格”。難能可貴的是,他記住兩位老師的重托,與兒子王涌女兒王琦一道,為安徽工筆畫培育人才。幾十年的艱辛授藝,徒子徒孫加起來有四五百人。原安徽美協主席章飚評價說:“安徽工筆畫,王道良是領頭羊,是奠基人,為安徽工筆畫培養了大批人才。”
現狀:隊伍蓬勃壯大
近幾年來,安徽工筆畫形勢喜人,在全國第六屆、第七屆工筆畫展上都有不俗表現。省美協副主席、省工筆畫藝委會主任朱秀坤告訴記者,安徽工筆畫隊伍正在蓬勃發展。
梳理起來,安徽工筆畫家聚集在合肥較多,呈現出三大群體。一是“王派弟子”數百人,他們繼承的是傳統工筆,較為突出的有呂賢文、李樹云、李曉明、陳擁軍等人。此外是傳統基礎上個性創新突出的一部分群體,再者是畢業于高校美術專業的學院派,他們創作上“巖彩”特色明顯。
衡量一個畫種的興起要看代表性畫家和群體力量。除前面提及的人物外,陳林、桑建國、王仁華、謝宗君 、趙松巖、馬群鴻、潘旺森、唐大柱、石蘭、胡禮惠、胡玉、段云峰、羅耀東、吳同彥、陳偉、周建祥、凌曉星、張輝等人都在工筆畫創作上成績斐然,他們中有人擔任省美協領導職務,有人是省市畫院專職畫家,有人擔任藝術學院教授,有人則頻獲大獎,在全國有一定影響。
從全國范圍看,安徽工筆畫處什么位置?王道良評價說目前屬于中等水平。與過去遲滯不前相比,安徽工筆顯出了旺盛的活力和積極的探索,但呼喚出現陳佩秋、何家英、喻繼高、莫建成、馮大中、胡勃這樣的人物。他希望年輕工筆畫家多向傳統學習,苦練線條,挑起振興安徽工筆畫的責任。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