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中的進士都是當時文化上的精英,他們的書法作品,體現了文化精英的素養。古代很多書法家都是進士出身,這與他們的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
2012年11月,安繼華結束了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展出了兩個月的《明清進士書畫藝術展》,帶著他精心挑選的130件書法繪畫冊頁長卷作品回到了山東老家。今年,明清進士書畫在全國的展覽計劃已經排滿。
安繼華是山東聊城人,上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對中國歷史上狀元、進士的書畫作品進行收藏和整理,30多年共收藏了明清時期進士名人書畫作品千余幅。
這些書畫作品的作者包括明代進士吳寬、后期吳派書畫創建人文徵明的曾孫文震孟、清代第一位狀元傅以漸、康熙御點“字壓天下”的狀元鄧鐘岳、乾隆時期的劉墉,以及王宸、翁同龢、張之洞、李鴻章等。
在國子監博物館展覽期間,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世征兩次觀看了展覽,他對本刊記者說:“這批藏品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進士都是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他們的書畫作品,是科舉文化在藝術領域的體現。”
為了來京展覽,安繼華花費100余萬元,對展品進行了搶救性的修復和裝裱。面對自己收藏的1000多件書畫作品,如何進行保存、修復和研究,逐漸成為讓他操心和擔憂的問題。
“"狀元"二字提醒了我”
安繼華從小喜歡收藏,從十幾歲開始,就喜歡收集銅錢、瓷器之類的老物件。上世紀80年代,安繼華在山東省東平縣一戶人家偶然看見了一幅清代狀元孫家鼐手書的對聯,引起了他的興趣。
“那時我只有20多歲,在鄉鎮做農機銷售。”安繼華對本刊記者說:“"狀元"二字提醒了我,宋朝天佑年間安姓祖上安德裕、安守亮父子先后中過狀元,被后人稱為父子狀元。我覺得如果能專項收藏狀元的書畫多好啊,后來收藏范圍又擴大到進士。”
安繼華說:“狀元們寒窗苦讀,就為金榜得中時可以脫去布衣,換上官服,施政一方。這不僅是他們和家族的榮耀,也是當地府、縣、鄉里的榮耀,他們會為狀元、進士建牌樓送匾額。鄉鄰們每逢春節就會請他們寫春聯,做壽時寫壽聯,喜事寫喜聯,這也許是狀元進士的對聯作品留存較多的原因。富裕之家也會請他們寫上家訓掛在中堂,以激勵后人,用心讀書,以求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1986年,安繼華從銀行分批貸款,先后共貸了8萬元,陸續投入到進士書畫的收藏中。“貸款收藏”和“只收不賣”的做法引起了家人的不解和反對。
安繼華說:“我就這個毛病,從來沒有把藏品賣掉掙錢的想法。”經濟上緊張的時候,他也想過賣,但是沒舍得。只靠做生意,一點一點還貸款,直到1992年,才還清所有貸款。
靠做生意作為自己的資金來源,安繼華輾轉全國各地收集進士書畫。1998年冬天,安繼華聽朋友介紹說,甘肅天水有人想轉讓清代進士吳大澂的書法作品,便馬上趕到此地。收集到吳大澂的作品后,安繼華和朋友在回旅館的途中遭到搶劫,所帶錢物都被洗劫一空,作品也被搶走。
“吳大澂的作品共有4幅,當時被搶走了3幅。”安繼華回憶,“作品被包著,這個歹徒不知道是值錢的東西,就隨便扔在了旅館門口。雖然錢物都被搶走了,萬幸的是這件作品還留給了我。”
2001年,安繼華經朋友介紹,在天津一位老人家里見到了李鴻章和徐世昌的兩幅書法作品。雙方經過多次溝通、鑒別,安繼華決定購買收藏。老人見他真心喜愛,最終將自己珍藏了半個世紀的藏品交給了他。
安繼華說:“今人的書法作品,內容多取自古代詩詞、名文、名言,少有自己創作的內容。而進士、狀元的書法作品,其內容多是自己創作,反映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面對他們的作品,仿佛可以穿越時空與他們交流。”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