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對于西方人而言,簡直就是一個謎:用烏黑的墨汁,在薄薄的宣紙上信手勾勒幾筆,一座山、一棵樹、一座橋、一個人,或者一只小鳥,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更不可思議的是,中國畫不像油畫那樣強調結構、造型、色彩、透視之類的規則,畫家們在作畫時非常主觀,把喜怒哀樂之情融入畫作之中。中國畫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完美呈現,也是古老東方文明的精彩演繹。在西方學術界,有不少學者樂此不疲地研究中國畫的學理與規律,其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教授高居翰是目前研究中國繪畫較為活躍的學者,他的著作《畫家生涯: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恰恰撇開了中國畫中的筆墨情趣,而是從歷史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明朝中國畫家的工作和生活,此書為我們深入認識處于世俗圈中的畫家是如何工作、如何養家糊口提供了全新的認識。
三聯書店此前曾陸續推出了高居翰的中國古代繪畫學術著作,如《隔江山色:元代繪畫》、《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山外山:晚明繪畫》、《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在這些學術著作中,高居翰本著對中國古代繪畫的濃烈興趣,以扎實嚴謹的學術態度,揭示了中國古代繪畫的各種秘密。
《畫家生涯: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一書中,高居翰對畫家的生計問題進行了較為翔實的分析。這里首先要弄清楚:繪畫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古代,畫作是書香門第拿來裝點門面的飾品,或是為了私人的欣賞,或是為了讓來訪者對主人的財富和品位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家庭里,繪畫還可以用來祈福或者驅邪避禍,比如降服鬼怪的鐘馗畫像。直到今天,繪畫的功能也莫過于此。明朝之后,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畫作的需求越來越大,懸掛畫作,收藏畫作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那些沒落的文人和對官場極為厭倦的官員,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繪畫領域。
優秀畫家之作品,和今天一樣是難以尋求的,但是只要買家開出誘人的價格,那么這顯然就不是問題了。明朝大畫家仇英在世的時候,已經聲名遠揚,向他索畫的人不計其數。為了得到他的墨寶,買家們必須先找到仇英的仆人,給畫家書信一封,表明自己對畫家的尊敬之情,畫家答應作畫之后,買家接下來就預付定金,然后畫家開始作畫。待酬金全部到位后,最后才將畫作拋出來。在此過程中,仆人充當了中介的角色,他也要在畫作交易中撈到好處。明朝畫家的生活和今天的畫家幾乎一樣,有顧客、有作品、有中間人、有交易。現金是畫家獲得酬勞的主要方式,此外,還有的買家會給畫家禮物,盛情款待畫家,給畫家擺平各種棘手的事情等等。以此可以看出,名氣大的畫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可以生活得非常安逸,通過源源不斷的酬勞支撐繪畫創作。
從該書中可以了解到,有的畫家為了安心創作,另外一方面也為了賣畫養家,就成立了畫工作坊,這類似于今天五花八門的藝術工作室。為了敷衍一些品位低下的買家,畫家請自己的家人、學徒、助手批量生產,待一批畫作完成之后,畫家則親自出馬作上一首詩、簽下自己的名、蓋上自己的印,然后將作品“踢”出去。當然,那些地位顯赫的買家,畫家是不敢懈怠的,必須親自出面作畫。
“代筆”在今天是一個熱門的文化現象,其實在古代畫家圈中這樣的事情也屢見不鮮,有的大畫家在給買家作畫時,常常會邀請同樣繪畫技藝高深但名氣不大的朋友為之代筆。大畫家唐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唐伯虎在成名后,為了應付那些索畫者,常邀請老師周臣代筆,而自己把時間花在繪畫藝術的探索上。由于他們師徒在繪畫風格上驚人地相似,很多鑒賞家都難以區分哪幅畫出自唐寅之手,哪幅畫是周臣所作。該書中寫道,大畫家董其昌、沈周、任伯年、吳昌碩都曾找過他人代筆。
在中國繪畫論史研究當中,除了要研究繪畫作品的藝術價值外,畫家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況同樣值得去挖掘,正是無數活生生的畫家的生命個體,才澆灌出璀璨的中國藝術之花。該書的出版,對于我們了解中國繪畫之美,認識古代畫家真實的一面提供了有益的文本。(文匯讀書周報)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