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31
余秋雨
日前,知名學者余秋雨“完整梳理中國文學脈絡、深度解讀中國文學之美”的大書《中國文脈》,頗受關注。在余秋雨看來,所謂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因為感嘆當前“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因此余秋雨欲以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來為廣大讀者解讀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余秋雨直言“這是除《文化苦旅》之外,我最重要的作品”,并將其作為“余秋雨書系”的第一卷。
《中國文脈》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涉及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楚辭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再從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到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貫通歷史與現實,交融文理與形象,號稱“最好看的中國文化簡史”。余秋雨認為如今的文化困境在于“修治文學史和藝術史的基本標尺”搞錯了,“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對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種提法,余秋雨稱自己是最早的批判者,“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為什么中國從近代以來還要那么多志士仁人前赴后繼為現代化而奮斗?請記住,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要進入世界語匯系統和當代審美系統,必須經過極為嚴格的篩選、升級、交融、解構、重構。”
在文化傳承上,余秋雨還認為“好東西不必普及”,相反他擔心的是,“人人都能動筆的書法村之類。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對文化藝術的態度有一大弊端,就是所謂‘人人皆能共享’。其實古今中外最優秀的作品都不是這樣,對于中國文化史中最高等級的稀有財寶,我們應該教育更多的年輕人學會瞻仰,學會珍惜,學會保護,這就也可以了。不可能‘人人共享’,更不要人人都會模仿和‘克隆’。”(記者 仇宇浩)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