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書法扇面展現場
這兩天,“翰苑清風清代科舉名家書法扇面展”正在西安博物院開展,出自清代科舉狀元、榜眼、探花及進士的80余幅書法扇面首次亮相西安,其中有劉墉、王杰、張之洞、李鴻章、翁同龢等清代名臣的作品。有意思的是,與今天扇面文字多為臨帖不同,從這些扇面可以看出,清代官員們題寫的扇面大多是“原創的”。
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楊曉青告訴記者,此次展覽的珍貴扇面是從館藏200余幅扇面中選出,首度面見西安市民的。扇面按照清科舉至仕年代先后順序排列,“從康熙十二年至光緒三十年,綿延232年。其中包括清代狀元書法扇面26幅、榜眼3幅、探花8幅和名家冊頁及手卷7幅。”
在所有扇面中,最引人關注的作品是清代唯一陜西籍狀元,后來官至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的王杰的作品,“王杰是清朝112名狀元中唯一的陜西人。嘉慶時位至首輔,為人勤勉,擅長書畫。”據楊曉青介紹,王杰的這幅展出扇面是用“館閣體”所寫,“這一字體也是清代科舉考試的專用字體。”
此外,在展覽中,記者還發現了不少扇面和陜西有著淵源,比如兩廣總督張之洞所書的一幅扇面,內容就是杜甫名作《奉陪贈附馬韋曲二首》:“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綠尊雖盡日,白發好禁春……”讓杜甫筆下的韋曲秀色伴隨這紙扇面呈現眾人眼前。曾擔任陜西按察使的劉墉,也有一幅作品展覽。
扇面被稱為“方寸尺素”間的藝術,一直以來是我國歷代文人雅士情有獨鐘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扇面藝術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上溯到晉代,楊曉青告訴記者,“扇面書法與卷軸書法相比,雖不及卷軸宏大精深,但卻有著濃厚的裝飾意趣。到了清代,能擁有一把翰林題寫的扇面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而有一把狀元提寫的扇面那就更了不起了。”
這些清代官員所寫的扇面又多是什么內容呢?“從這次展覽就能看得出來,清代官員們并不像今人這樣愛抄唐詩宋詞。”楊曉青解釋,清朝文人清高,能入翰林院為官者更是才華橫溢,動輒能背四五十萬的古書,所以與臨帖相比,他們更熱衷“自我創作”,并將自己的原創作品題于扇面,“或是對友人的贈言,或是對某事的抒懷。這次展覽的扇面內容,有百分之八十都是這樣的自我創作。” 文/記者孫歡 圖/記者尚洪濤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