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濱海高新訊 新春將至,出門在外的學子、游子、上班族、打工仔……從四面八方紛紛返鄉,越過村外年久的石拱橋,繞過村口熟悉的泥巴墻,踩著小弄里親切的石板路,到家了。鄉親重逢、家人團聚,好不興奮。貼春聯、鳴花炮、踩高蹺、舞龍燈、鬧元宵……春節到了。這一刻,平日里倍受冷落的傳統審美瞬間被激活,被現代文明覆蓋的那分傳統記憶被迅速喚起,一度放逐的倦怠精神突然找到歸宿,獲得如釋重負的輕松感和難以言表的幸福感,一股暖流涌向心頭。
春節是中國百姓在這個特殊的季節利用農閑時間自發形成的民間文化習俗,通過祭祀神靈、祭奠祖先和各種喜慶活動,除舊布新、迎喜接福,祈愿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也給家庭成員之間、家庭之間、家族之間營造了一種團圓、平安、融洽、溫暖、祥和的生活和文化氛圍。春節傳統歷經千百年的自覺演化和自然積淀,形式豐富多樣,內容異彩紛呈,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氣質,雖經無數代的朝野更替,歷史變遷,依然傳承不息。
春節的活動形式中所包涵的豐富民間美術內容,與富麗堂皇的皇家院體畫和優雅超脫的文人畫一樣同屬傳統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人畫和院體畫早已成為歷史,只留下了陳舊的實物資料和古老的文字記錄。而一些民間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一些地方基本上保留著原來的存在方式和原生態的發生形態,在遠離鬧市的小鄉村,在傳統的節假日,尤其在一年一度的春節,原生態的面貌更清晰可見。寫春聯、畫門神、印制木版年畫、剪窗花、繡花鞋、糊花燈、扎龍燈……在春節中出現的這些民間性的傳統審美形式,具有活化石般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雖然藝術創作所運用的材料只是生活中常見的木、竹、布、紙等,但材質的背后是一種樸素、單純、真誠、積極的生活態度。淳樸的特質、平淡的視角以及崇尚“和”的精神與意識,把創造者和參與者共同帶入祥和、喜慶的精神世界。作品中五彩斑斕的福祿壽喜、寓意和美的人物故事、富有情趣的花草蟲魚、寧靜祥和的山水云石、充滿詩意的亭臺樓閣等等,不僅記錄著百姓對生活的期盼和新年的祈禱,而且記載著從先祖那里傳承下來的那份傳統審美。這種審美氣質體現了中國式的家庭倫理觀和社會價值觀,也反映出中國人獨有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達方式。
然而,隨著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高潮迭起和傳統棲息空間的日漸萎縮,新春傳統習俗和娛樂形態開始全方位地消褪或變異。新春審美形式在日益翻新,傳統審美的內涵逐漸流失。當現代的水泥新房完全擠占了老舊的土木屋,當城市化或西化的文化場所完全替代了傳統的娛樂環境,當呆板而缺乏個性的印刷體春聯替代了鮮活而親切的手寫春聯,當塑料紙印刷的影視明星照替代了手工印制的套色木版年畫,當年輕人網購的現成燈籠替代了長輩親手編制、黏糊、噴蠟、描繪的花燈,當庸俗的人際關系替代了在歡樂互助中建立的和諧群體,當整日吃喝玩樂甚至通宵賭博的心靈空虛替代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精神滿足,當崇尚西方文明而缺乏傳統審美滋養的現代民工替代了老一輩農民登上了生活的舞臺……春節傳統的審美氣質將面臨滅頂之災。
人們在呼喚保護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古建筑的同時,卻忽視了寫春聯、畫門神、印制木版年畫、剪窗花、繡花鞋、扎龍燈、糊花燈……這些仍然發生著的鮮活的遺產。而要保護這份活的遺產顯然更為艱難,不僅需要對春節傳統外在活動形式進行保護,更重要的還在于保護傳統審美的內涵,保衛春節傳統的審美氣質。這恐怕需要從幼兒的美育開始,引導下一代從懵懵懂懂的幼兒階段就去親身體驗春節傳統的活動內容,注入傳統的審美基因。如此,登上生活舞臺的新一代,無論接受怎樣的新思想和新理念,無論走得多遠,最終都將找回心靈的歸屬。 (宋永進)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