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隨處可見一些美術評論鑲嵌在各種非專業報刊中。對美術界而言,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文藝繁榮的一種景象;對讀者而言,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一件讓人特幸福的事。
看過不少美術評論尤其是畫作評論,賞心悅目的有一些,畫好文美,給人精神上的愉悅。但是,惡心的更多,畫作缺基本功,文字憋足勁就是不說,還夸夸其談、強詞奪理,似乎只要不違反新聞出版管理條例,牛皮隨便怎樣吹都不犯罪。比如,無論在什么情況下與領導合了影,那就是因巨大的藝術成就受到接見;明明是自己向某些政要名人贈送作品,卻說成名人向其求墨寶;明明是自己掏廣告費上電視,卻硬說是受邀做專訪;明明是自掏版面費刊登作品,卻硬說成這些報刊專版介紹其藝術成就……不明就里的人,還真以為這個人就是“齊白石”,就是“徐悲鴻”。2012年10月23日下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聯合國總部向“鳥叔”學了兩招兒紅極一時的騎馬舞。要是換成畫界某些人,說不定逢人便說:“潘基文嘛,俺徒弟!”
非專業報刊上一些讓人不爽的美術評論,通常有三種模式:
一是傳奇勵志型。在世界矚目的××場合,××畫家輕輕地舉起了獎杯。這一刻,所有的苦痛、所有的艱辛,頓時化為烏有。這個從小山村走出的農家娃,憑著自己多年的打拼,終于撐起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這個苦孩子怎樣一路走來,還得從20世紀××年代說起……(此處省略5000字,含因摯愛藝術割舍親情、遠渡重洋、拜師學藝等內容)如今,畫家依然淡泊,依然執著于兒時的藝術夢想。
點評:類似傳奇人物的傳記,必是先為藝術而生,最后終成大器、登上藝術之巔。曲折的故事、感人的文字,一如《知音》雜志故事里的溫情與勵志。至于藝術上究竟有多大成就,且問:“元芳,你怎么看?”
二是記者采訪型。面前坐著一個靦腆的大男孩,這就是知名藝術家××。面對攝影師的鏡頭,他很不好意思,露出一臉尷尬的笑容和白白的牙齒。對于過去的輝煌,畫家并不愿意多提。隨著話匣子的打開……(此處省略3000字,含一些八卦內容)最后,記者不忘祝福這個憨厚而且用功的畫家:愿他藝事精進,再創佳績。
點評:此乃“魯豫有約”“藝術人生”等電視節目的文字配圖版。在記者的追問下,畫家的成就、感情與藝術觀一樣不落。取一個《一個想改寫中國××畫史的人》《我不是一個隨便的畫家》等扯人眼球的大標題,下加“××訪談”副標題,再配上人物照與畫作,自然相當完美。一旦被這樣采訪過,畫家儼然就已經功成名就。
三是狐假虎威型。××年×月×日,領導在百忙之中專門接見了著名畫家××。會見時,領導收到其贈送的墨寶,喜出望外、愛不釋手,誠懇地表示:……(此處省略1000字,含新聞界的套話、空話)藝術家取法乎上,自幼精研繪畫史上的多位大家并取其精華;后師從××大師,畫風為之一變。正如評論家××所說:“畫家獨辟蹊徑,自成一家,把××畫的時代品格推到了一個新境界,為新世紀的××畫確立了一個新的制高點,開創了××畫的新紀元,有著不可低估的深遠意義……”其作品也深得××等領導的欣賞,還被外國領導人和各大博物館收藏,將中國的文化遠播到了海外。
點評:這類宣傳,與領導的合影占據了大半版面,文章題目的力度也頗無敵,如《震撼×國總統的中國畫家》等。在評論家的妙筆下,一個畫界奇人橫空出世!其基本邏輯是:借政要為其藝術成就加碼。殊不知,這些大人物連國畫“票友”都算不上,他們的肯定靠譜嗎?
當然,美術評論的模式遠不止這三種。坦率地說,有些畫家畫得不錯,但感覺被評論給毀了。文中一旦出現諸如“改寫美術史”“填補學術空白”“市場最認可的畫家”等字眼兒,估計有一定美術常識和判斷力的讀者立馬就會暈倒。哪些美術評論家才是最厲害的?那就是:說自己的話,讓別人無話可說。看了某些露骨的評論,尤其是業界不知名的評論者的大評,真的讓人無話可說。有的評論者也有自知之明,不敢署真名就用了筆名。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