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蘭主題”的花瓶》路易斯·康福特·蒂凡尼設計?。绹?848–1933)約1909年
《戴花環的少年頭像》 石灰石,塞浦路斯古典時期 公元前5世紀中期
《從埃斯塔克看馬賽海灣》保羅·塞尚 ?。ǚ▏?,1839~1906)布面油畫 73x100.3厘米,約1885年
《艾特達附近的巖門》克勞德·莫奈 ?。ǚ▏?840–1926)布面油畫,1883年
2月1日到5月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道法自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精品展”被視為2013年開春最值得關注的展覽之一。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以數量巨大和豐富的世界級藝術藏品聞名于世,被譽為“真正的全球博物館”。這次來到中國的展品是從它的浩瀚藏品中挑選出的127件,此前從未有同等規模、同樣主題的館藏品登陸中國。這些展品都以大自然為主題,涵蓋了繪畫、雕塑、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既包括了倫勃朗、莫奈、雷諾阿、塞尚、凡·高、高更、透納等藝術巨匠的杰作,也有多位古代和中世紀時期藝術大師的作品。
近距離接觸諸多名家原作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覆蓋數千年的世界文化史,上可追溯至史前時期,下則一直延續至現代,堪稱全球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這次來到中國的展品以“自然”為主題,因展現了大地與天空、植物和動物、花園及農田等風格迥異的自然景觀,大都會方面將展覽主題命名為“大地、大海與天空:西方藝術中的自然”,為了更好地貼近公眾,中方引用中國古代老子思想,將其意譯為“道法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是指人與自然要保持天人合一,這點深受美國同行的認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康柏堂(Tom P.Campbell)在致辭中表示,因館藏中有諸多亞洲藝術精品,他們深知中國文化對于“自然”這一主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彼得·巴內特是大都會博物館負責中世紀藝術與修道院分館藝術的策展人,他以“自然”為主旨組織展出的精品館藏,意在與中國的自然觀遙相呼應??v觀世界藝術史,無數藝術家從“自然”這一永恒主題中汲取營養,捕捉創作靈感,讓人從中感受到共通的人性,康柏堂提出,希望這些超越時空而來的人類文明精粹,同樣能夠喚起觀眾對人類和自然之關系的反思。
本次展出的展品在時段上涵蓋了整個西方藝術的發展歷程,上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下至20世紀。這些層次豐富的展品按主題被分為七個章節,分別為“理想化的自然”、“人與自然”、“自然生靈”、“花卉與花園”、“鏡頭中的自然”、“大地與天空”和“水的世界”。每個章節內部按時間順序排列,以不同主題展現人類自古以來對于大自然的感觸與思索。
對于中國觀眾來說,這是一次近距離接觸諸多名家原作的絕好機會,其中令人關注的作品如倫勃朗1654年的代表作《芙羅拉》,他以其深愛的逝去的妻子撒絲基亞為原型,描繪了主管春天、花卉和愛情的女神形象。高更的作品《沐浴中的塔希提婦女》和雷諾阿的油畫《海灘上的人》創作于同一年,卻反映了不同文化與社會背景下女性迥異的生活狀態。最令人矚目的也許要數凡·高的《柏樹》(1889),這幅作品描繪了普羅旺斯的一棵柏樹,畫面色彩濃烈,充斥著驛動不安的激情,在凡·高看來,這種樹“線條和比例與埃及的方尖碑一樣優美動人”。
在這些為大眾熟知的名家名作之外,本展的目的之一在于向中國觀眾展示他們相對陌生的藝術傳統和作品,為此策展人對展品進行了精心挑選,不論是古巴比倫文明,還是現代美國文化都有所涉及,作品所用媒材形態各異且別具一格,包括雕塑、油畫、石料、絲綢、攝影等。有來自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青銅牛頭作品(約公元前2600~2350年),也有20世紀的質地光滑的北極熊大理石雕塑。在西方被譽為“百獸之王”的獅子形象也頻頻出現在多件作品中。
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被涵蓋其中,如路易斯·康福特·蒂凡尼設計的兩只風格迥異的玻璃花瓶,它們體現了藝術家如何從鮮花中獲得靈感,并通過創造性處理將花朵進行藝術變形?!扮R頭中的自然”展出的是藝術家借助攝影鏡頭記錄的自然景象,媒介雖然單純,卻涵蓋了這次展覽出現的所有主題,包括山川、花卉、動物與植物。這部分中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籍藝術家杉本博司的《博登湖》,這是他在1993年創作的一幅杰作,描繪了一條將海天分隔開來的天際線,這簡潔的自然形象卻讓人印象深刻。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啟示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一家綜合性博物館,薈萃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藝術品。我們在收藏世界各地藝術品的同時,理應將豐富的館藏與各國觀眾分享,這也正是舉辦此展的目的所在。”在本次展覽的新聞發布會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總掌門康柏堂這樣說道。從1870年開始至今的140余年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發展成了世界博物館四強之一,至今已收藏了包括全世界文明在內的約二百萬件文物藝術品,藏品覆蓋數千年的世界文化史,上可追溯至史前時期,下則一直延續至現代,堪稱全球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這些年是中國博物館、美術館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次展覽,除了眾多重量級藝術品引人關注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本身也成為媒體和博物館界關注的焦點。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被譽為“真正的全球博物館”,不僅因為它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還因為博物館的影響也遍布全球。大都會的學者奔波于世界各地開展研究,同時也為世界的學者在紐約考察提供機會。每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會向各類海外機構出借數千件藏品以供交流。此次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聯姻也是得益于雙方在2012年簽署的《合作諒解備忘錄》,在藏品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信息共享、社會教育、推廣宣傳以及合作出版等領域展開交流與合作。在過去30年里,大都會博物館策劃過不少大型、重要的中國藝術展覽,康柏堂透露,明年還會在南京博物館舉辦館藏的中國青銅器展。
2008年,46歲的康柏堂成為大都會總掌門,當時在金融危機下,眾多博物館的經費和觀眾量都遭遇嚴峻考驗,甚至有些藝術機構關門,但他執掌的大都會在2011年反而迎來了觀眾參觀量的最高峰。這次來到中國,康柏堂成為媒體追訪的焦點人物。他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世界級博物館有幾大指標:一是建筑,二是藏品,三是觀眾,四是策展人和學術研究人員。藏品可以通過收集,觀眾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吸引,但核心是策展人及學術研究人員。要具備一批專業人員,才能策劃非常有學術意義且被大眾高度接受的精彩展覽,這樣才能真正提升一個博物館的世界地位。此外,他強調,還有重要的一點,要有思想的自由。而具體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成功之道,康柏堂透露,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并沒有藏品,但在140多年發展中,得到了世界各界的關注,包括資助者的支持(資金和展品捐贈)。另外,關鍵的因素是,大都會擁有世界一流的學術人員,他們工作有激情、敬業,就像化學分子,將展品、社會各界支持等因素都聚集到一起,進而釋放出最大的能量,成就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今日的地位。
康柏堂還談到未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新動向”,他表示網絡技術的應用以一種令人驚訝的方式吸引新的觀眾,讓大都會所有的藏品信息數字化并呈現高質量的內容,將是他在工作中優先考慮的。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川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