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否定當代中青年書法家特別是優秀中青年書法家創作取得的成就肯定是信口雌黃,但當代書法創作的確與我們時代豐富的物質工具、活躍的思想文化、全面而多彩的傳統資料不相稱。按理說應該創作出更加燦爛輝煌的書法藝術作品,取法的資源多,反而迷惑了眼睛。中國書法靈魂何處安放?中國書法藝術精神何以延續?如果我們不重塑對書法藝術的真誠和虔誠,不坐下來靜靜悟對書法藝術,進行深刻反思,書法作品全部物質化,那所謂的書法藝術創作也許就走到頭了。
展覽引領下的跟風長盛
對于書法展覽,自己有切身的體會,還是在二十年前,為了能夠擠進國展,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都是圍繞如何寫才能入展這一主題進行,勤奮、緊張、興奮,如愿入選,滿足了虛榮心,也了了一樁心事。后來仔細想來,發現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為一件事的結果忙碌著,慌慌的,急急的,發現從小書寫毛筆字的樂趣少了許多,心態變得焦躁、急迫、嫉妒、偏激,有種得不償失的感覺。經過長時間的反思,毅然決定放棄所有為入選入展而進行的書法活動,不再刻意關心展覽賽事,不再患得患失,人一下子輕松了,書寫重新進入自然悠閑的狀態,書寫逐漸回到非常快樂的軌道。
作為個體的書法家,面對展覽大賽的選擇大概有三種:一是要不斷調整創作的方式、方法,抓住評委的眼球;二是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式獨行;三是在盡力爭取能入選、入展、獲獎的同時,樹立自己的風格和堅持自己的創作主張。在現在的展覽機制下,要進行獨立風格創作是需要能力、毅力和眼光的,必須有所放棄,甚至孤獨的堅守。要想創作出真正的原創作品,必須遠離名聲,遠離繁華,向偏遠處掘進,在市場經濟下注定孤獨和清貧。堅守什么,何去何從,考驗著每一個人。
市場環境下的趨利興隆
市場經濟讓書法作品能夠很容易變成錢,這個時代對書法家真的很不薄。書法能夠賣錢,而且應該賣大價錢,是書法家非常開心的事,前提是賣出的必須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品。你可以說,藝術作品沒有固定的標準,沒有好壞之分。但藝術作品有水平高下之分,而且藝術是有嚴格標準的,有基本藝術底線的。你也可以說我又不想進入書法史,我只想用書法掙錢。問題在于許多人就想進入書法史,還想掙足錢,什么都想要。你還可以說,市場的規則是愿打愿挨。但捫心自問,問心有愧否?一追問就必定牽扯到書法藝術家的品性、道德和文化,如果問心有愧,還能算書法藝術家嗎?大大小小的各種藝術品拍賣會,考驗著書法藝術家的藝術道德和責任,豐富的多渠道書法市場,敲擊著書法藝術家的藝術良心和靈魂。
市場加大了書法家賣錢的動力,因為名聲所在、市場操作,粗制濫造的書法作品在市場大行其道,嚴重傷害了書法藝術的嚴肅性,削弱了書法藝術的文化品格,浸蝕了書法家的創作能力和創作才華,書法家成了不斷復制作品的機器,市場本身青睞定型化臉譜化的作品,這都是緩慢而悄然蔓延的,但對書法原創性的打擊是很大的。
文化幌子下的技術缺失
對書法文化的曲解,對書法技法的故意誤解,對其他相關文化知識在書法中無限度的強行植入,都嚴重傷害著書法的本體,妨礙書法創作的深度和高度。
說技法在衰退,許多有見識的人都不會同意,普遍認為當代書法的技法超越了古人。不用舉很實際的例子,那樣又有很多人不高興。隨便拿出當代大家公認的優秀中青年書法家的代表作品,放到米芾、王鐸,甚至不被當代人看好的董其昌的作品中,做一比較,作品技法的幼稚和淺顯一眼就看出來了,我們現在的作品技法太不講究太不精到了。看看我們今天的書法家如何起筆、如何收筆、如何使轉、如何穿插,再看看古代杰作,我們只有慚愧的份。隨便飛舞的筆墨點畫,不講究空間的任意穿插。沒有技法上的繼承,如何創新?何以超越?
稍稍留意一下古代傳下來的經典作品,哪一件作品點畫筆墨含糊過,不是筆筆精妙至少也是筆筆不含糊,張旭、懷素、傅山、徐渭這些狂人瘋子筆下的點畫筆墨何曾有過含糊?有的是純粹、暢達和無礙。技法的細節決定作品的精微和深度。知恥而自重應當是文化人應該具備的品性,不能因為讀過很多書就指點江山,就狂妄自大,自信必須是有基礎的。書法家必須用作品說話,而不是用虛無的文化談玄論道。 魏翰邦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