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潑墨如海、群芳爭艷的魯南畫壇上,有一株俏然而生、俏然而開的奇葩——她就是吳廣君同志的版畫。
版畫源于中國,14世紀傳入歐洲,是為“復制木刻”;而人為現代意義上的“創作木刻”回轉“娘家”,則是本世紀30年代的事,時魯迅先生稱之為“嶄新的藝術”,沒有堅實的素描基礎和較為全面的藝術素養,斷難可為。
吳廣君同志早在50年代末就選擇了這種“難為”的藝術,不斷發表版畫作品。他堅持魯迅先生倡導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繼承30年代版畫創作的優秀傳統,執著,卻非固執,象一頭開荒牛,在版畫園地上捉刀不輟,辛勤耕耘,從沂蒙的峰巒到微湖的鴨群,從農家小院到勞動工地,從領袖名人到漁女農夫,從疏林秋色到果園逢春,他均能形諸筆端,成于刀鋒。他運用傳統而又有創新的刀法,兼收姊妹藝術之長,在30多年的實踐中,形成了清新樸實、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或黑白,或套色,或水印,路路皆通。其作品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嚴謹的構思是作品成功的關鍵。版畫創作一般不能象紙上水墨寫意那樣便于“臨場發揮”、即興揮灑,故而精心構思對版畫來說更為重要。而追求音樂的韻味,詩的意境和悟后的哲理,正是吳廣君版畫創作的藝術匠心所在。且不說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以視角獨特、構圖新穎見長的《春暖》,近年的獲獎套色木刻《無題》也極為典型:橫臥著“泰山石敢當”的高大石墻縫里,挺著一株彎曲但瘦硬的小樹。這本是司空見慣的小景,經過版畫家的典型處理,突出了環境與主體的極不協調,高大的石墻與矮瘦的小樹,石塊石墻的冷色與幾片樹葉的綠色,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從而產生了一種使觀者觸目驚心、震聾發聵的藝術效果。近幾年來,吳廣君的作品多是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甚至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水印木刻《春的旋律》,畫面是魯南地區特有的場景:幾個果農在為果園結攔繩。妙在五條平行的攔繩象樂曲線譜,而果農則成了線譜上一個個活動的音符,目接實景,意在景外,這是版畫家的獨特發難看出藝術家人格的自然流露。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30多年來,吳廣君同志在國家級和省級發表和參展的作品多達130多件,是我市最早在《人民日報》、《紅旗》、(《求是》)雜志和《人民文學》等國家級報刊發表作品的唯一畫家。版畫“藏書票”先后在我國和意大利展出。在“山東十人版畫展”中,其作品倍受青睞。他早已被接納為中國版畫家協會、中國藏書票研究會、中國美協山東分會會員。無論是從創作實踐上還是從藝術成果上講,他在魯南乃至山東美術界均為佼佼者。吳廣君同志現為我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去年被選為棗莊市人大代表、滕州市政協委員,前年被山東省文化廳、省人事局授于“山東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和黨政組織對吳廣君藝術成就的認同與褒獎。
唯其難為,尤顯可貴。祝愿吳廣君同志和他開辟的我市版畫園地育更多的“茂林嘉卉”。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