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拉克洛瓦 希阿島的屠殺
從不同繪畫作品中,去感受、體驗各種不同的藝術情感,是視覺審美特點之一。
從當下畫壇現象看,“唯美”已成為人們接受藝術以及藝術家表現日常生活的主要審美趨勢,不過在關注這一現象時,是不是還要探究另一種與之關系密切的藝術情感體驗,已確確實實存在于藝術創作當中,如學術上的藝術之“審苦”。
較之于“審苦”,藝術上的“唯美”,在整個繪畫表現進程中,可能被反映、接受得多一些。
如,西方現代藝術巨擘馬蒂斯,認為藝術應當是“純潔、寧靜的。它是一種撫慰,一種鎮靜劑,一把舒適的安樂椅”。他的《旱金蓮與舞蹈》等作品,特別注重于畫面的悅目好看,從視覺感官美規律上探索,強調了在當時還無法單獨構成一幅繪畫作品的基本形式語言,如點、線、面元素等。而這一種新的處理意識,就是從馬蒂斯這里開始的。之前,有哪一位畫家敢于將桔紅色或深紅色這樣鮮亮的色彩直接涂繪于人體畫上?敢于用畫魚眼的線條以符號式表現人物的眼睛?將紅綠、黃蘭這兩種對比強烈的色相布局在一起又均衡在畫面上。馬蒂斯這種唯美創作風格,成為當時畫壇上一道耀眼的風景,并 出現了許多大膽的顛覆性表現。無疑,他的唯美探索理念,是構成當代唯美風格表現的主要原因。
另一位在唯美表現方面具有鮮明個人語言風格的當代中國畫家,當屬林風眠先生了。他后期不少作品是以其明亮的色彩、濕潤的墨筆和流暢的線條出現的。他早年曾畫過反映人生苦難的寫實作品,“文革”期間受到不公正待遇,但這一些遭遇更促使他用唯美手法表現藝術,并伴隨他走完藝術的人生。后期那種平民式的藝術情調和以優雅寧靜意境構成的一幅幅畫面,特別是那些描繪山鄉村寨、漁舟唱晚、瓶花靜物和蘆葦水鳥等空闊靜謐充滿詩意般的畫境中,在愉悅輕松間少了塵世間的喧囂。如此純性的藝術品格,別樣的審美感覺,無疑是林風眠通過選擇了現代繪畫中的某些抒情表現因素,包括民間藝術,所形成的唯美的風格語言。
視優雅為美這一審美現象,在藝術史上還有許多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倘若以當今藝術商品化論,則就為平民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大俗大雅,這就是我們對唯美幾段簡潔的評說。而與唯美表現所不同的,則就是下面我們要探討的“審苦”這一不同于一般“唯美” 的文化現象及藝術情感。
藝術的“審苦”,如飲一杯苦茶。若從滿足于常人的情感表達角度看,有幾人愿意品味那給人苦澀多于甜美的東西。但繪畫藝術除了可以盡情抒發唯美的表達以外,倘若缺少對深沉、苦難、悲壯等同屬于人類精神情感世界的另一面進行深入充分的表現,那么,人類精神生活多彩的文化空間就要單薄許多,蒼白許多。如果藝術表現中缺少了與雄渾這一內在力量聯系起來,缺少了做更深層次的思想和語言形式的挖掘,那么,常言的那多彩斑瀾的藝術長廊,將難以構筑。
從藝術表現深度看,藝術史上的很多宏構巨篇,大都是那些描繪了現實生活某種苦難,體現了人文精神關懷的藝術創作。當我們欣賞德拉克洛瓦《希阿島的屠殺》,其藝術表現容量已不單是一幅畫面上所展現的這一戰爭場面的殘酷,而是由此上升為一種如史詩般的精神表現魅力;我們看畢加索《格爾尼卡》這幅聲討法西斯虐行的抽象繪畫作品,除了了解到這場戰爭中的細節外,還能感受到它帶給人們心靈上的藝術震撼力——畫面上富有藝術想象大膽詭異的獨特手法,運用抽象語言創造性地表現出的視覺效果,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寫實手法,展現了融個性與創造為一體的藝術魅力。
走近蔣兆和《流民圖》,就是一次藝術審苦之旅。往常那些視為唯美的畫,現卻與此畫強烈、巨大的視覺震撼力以及反映的民族苦難和精神內涵格格不入。顯然,只有深入審苦這一情感體驗之中,才能徹底從作品主題及藝術表現諸多方面,構建出不同于一般唯美的另一種鮮明的繪畫語言風格和精神感受——藝術之審苦。這些藝術巨作,還不能完整勾畫出審苦的全部內容,從美術史方面還可以列舉出許多這樣或那樣的創作。但以審苦精神為情感主線表現的作品,它使藝術崇高和博大雄渾的一面得以完整鮮明地展現出來。也就是說在人們的精神世界、文化空間,除了優雅唯美的藝術之外,還要有從另一面能夠惕勵人精神世界的審苦藝術。而這兩種表現人類情感世界的視覺藝術,并行不悖。
“審苦”,作為在不同或特定的繪畫創作中去體驗的精神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唯美,它包含了藝術家對人類文化歷史意味深長的思考和深刻的探索,它能夠直指社會、時代的層面,故而常常成為這個時代一些有所發現有所寄托的藝術家的精神追求。由表現悲壯畫面,化為藝術審苦的這一情感體驗,它能夠從內心深處催人發奮,并衍生出一種審美上的痛快淋漓的藝術效果,具備一種人文精神,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別樣效果。如徐悲鴻的《田橫與五百士》,畫面特別運用了沉重濃郁的黑色調,以烘托田橫壯別場面的悲壯氣氛,使一股氣吞山河之勢油然而生,并由此上升為對民族精神贊美的這一文化高度。在這一復雜情感體驗當中,由審苦轉化為深刻的思想感悟,是視覺藝術這一表現載體的獨特審美之處。
的確,評價一個時代繪畫藝術時,不僅要看是否反映了現實生活方面的開拓性,還要看是否能夠對社會文化及人們精神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同樣,探究某個人物畫家一生的作品,也常常以他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創作為標志,而“審苦”為表現指向的藝術作品能夠完整有力地體現上述的基本要求,雖然不是全部,但在“審苦”所直指的藝術深刻性這一層面上,是馬蒂斯唯美論不能同日而語的,它對于社會的影響力、作用,更不能簡單地取而代之,兩者不好等量齊觀。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