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畫家蕭海春談松江山水與海派書畫
說起海上畫派,一般都是從任伯年、吳昌碩談起,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存世最早的晉墨——陸機《平復帖》,還是元明書畫大師趙孟頫、董其昌都與上海松江有著極深的淵源。
沉潛于傳統經典數十年的知名畫家蕭海春近日在上海松江區石湖蕩建成一個集藝術創作、展示、教學、交流等功能的大型工作室,他將之命名為“九峰三泖”。蕭海春昨天在接受早報采訪時表示,之所以命名為“九峰三泖”,是因為這是上海惟一的山水勝地,也是中國南宗山水畫與海派書畫的主要源頭。
上海文化之根在松江
九峰三泖指位于松江區境內的佘山、天馬山、橫山、小昆山、鳳凰山、厙公山、辰山、薛山和北竿山等9座山峰;三泖是指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連的小湖蕩。
蕭海春認為,以九峰為代表的松郡山文化,其文化底蘊除了與7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廣富林文化直接相關外,在晉代則有陸機、陸云兄弟的文化遺存。陸機《懷土賦》中有:“余去家漸久,懷土彌篤。放思之殷,何物不惑?曲街委巷,罔不興詠;水全草木,咸足悲焉。”這位留下遺言“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的大文人留下了目前可見的最早的書法真跡——《平復帖》。
九峰三泖同樣是元代趙孟頫的流連之地,趙雖是湖州人,但因其族兄在松江,其妻管道升又有至親在此,故在松江留下大量墨跡,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所繪則純然是松江九峰雪中風光,畫家倪云林也曾蕩舟于松江水鄉。至于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作為松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文化影響力歷久而彌深,他的書畫創作對清初四王、八大山人都有極大的影響,書法也影響著其后300多年的書壇。“對九峰,董其昌詩有‘九點芙蓉墮淼茫’之句,他提出了南宗山水的理論,他的‘詩畫養性’的理論也是在松江真正完成,這對中國文人畫的發展影響深遠。”蕭海春說,“所以說,談上海書畫,不能僅僅從任伯年等人談起,九峰三泖真正見證了上海文化之根。”
借鑒書院形式傳承書畫
“我一進入松江就想到董其昌,馬上有一種歷史的聯想。”蕭海春說。據介紹,他1990年代的工作室在閔行,前幾年選擇了石湖蕩附近的練塘,而這次將工作室遷入松江石湖蕩,前后施工長達一年多時間,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其中創作空間、教學展覽、學術交流空間達4000多平方米。
主創作室建在一個寬敞的廠房內,高達六七米,長近百米,寬30米,仿佛一個室內田徑場,北面與西南則是整塊畫墻。在創作室之外,還有臨水而建的一組四合院與園林,整個環境既有水鄉的悠遠,又有園林山石之趣。蕭海春說:“我想借鑒中國古代書院的形式,希望它成為面向社會、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精髓的基地。”
蕭海春還創作了多幅《九峰三泖》長卷,“上海只有松江有山有水,通過借鑒古代名畫,將這些自然景觀繪于紙面。雖然是古地名,但畫出來卻別有生機。”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