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真偽鑒定誰說了算?藝術品估價聽誰的?藝術品鑒定管理難題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解決?3月27日,文化部文化市場司藝術品市場鑒定管理試點工作會議在浙江杭州舉行。會上,圍繞藝術品鑒定、備案、評估等鑒定管理的核心問題,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
藝術品鑒定由“證據”說了算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狀是發展速度快、市場交易總額大,但與此同時,贗品、偽作現象嚴重擾亂市場,藝術品鑒定活動存在鑒定人員專業素質不一、對鑒定結論不負法律責任等諸多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龍翼飛在其藝術品鑒定課題調研的基礎上指出,中國藝術品市場鑒定問題日益突出,藝術品鑒定有必要統一規范。“社會上對于藝術品鑒定是否應采取國家統一規范,也有一些不同意見。但經過調研,我們認為,規范藝術品鑒定制度可以有效地培育藝術品市場做大做強,可以保護藝術品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可以引導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發展,可以規范藝術品市場秩序。”龍翼飛建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從鑒定機構、鑒定人、鑒定規程的標準化等幾方面對藝術品鑒定進行監督管理。
“就藝術品鑒定而言,有科學取證、準確認證,方有科學論證、準確鑒定。”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藝術品科研中心主任尹毅表示。“藝術品鑒定誰說了算,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難題,有人主張作者說了算,作者過世后曾有家屬要求說了算,還有人主張專家說了算、鑒定機構說了算,都有一定道理,也都存在一定問題。在北京乃至全國各地,打著‘鑒定中心’招牌的單位并不少見,標有藝術品鑒定業務的部門、自稱鑒定家的人也很多,但是他們的鑒定結論往往缺少公信力,說真者或說假者都拿不出一錘定音的‘鐵證’來。當下的司法鑒定大系統與藝術品鑒定小系統在業務準則與工作模式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我的觀點是,藝術品鑒定的小格局應調整自身,融入司法鑒定的大格局,藝術品真偽鑒定應‘證據’說了算。”
“曾經有人將一件疑似宋代作品拿來給我檢測,經光譜檢測,竹葉上的藍色顏料為群青,而群青是外來色,傳入中國的時間在宋代之后,宋代無此種顏料。”尹毅指出,不同時空的作品會有不同的材質特征,運用以上光學技術檢測歷代書畫作品的物質成分及微觀結構形態,既可斷代,又可辨真偽。“實踐證明,只要檢測出書畫材質與作者署名、作品年代不符的‘鐵證’,就可以一錘定音。這種通過科技手段尋找鐵證的方法,頗具學術價值和實戰作用,它往往是不容置疑的的最佳方法。”
應著手建立藝術品數據庫
會上,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均認為,為了保障科學鑒定方法的有效推行,必須建立一個權威的藝術品鑒定、認證數據庫。
“根據實地調研的情況,我們認為,建立藝術品登記制度很重要。藝術品登記可以確認藝術品著作權的權屬,從而保護藝術品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可以保證藝術品的制作人,從而保護藝術品購買人的合法權益;還可以提供用來判斷藝術品真偽的證明材料,并為我國當代藝術研究提供數據資料。”龍翼飛說。他建議,藝術品登記可以通過數字水印和全息掃描來實現。“數字水印是在書畫類作品表面印刷登記印鑒,該印鑒中隱藏有肉眼不可見的數字水印,數字水印反解碼難度高,破解難度極大;全息掃描主要針對造型類作品,借助全息掃描技術的精確性,將造型類作品進行全息掃描的數據進行保存,供日后比照使用。”
“就藝術品管理而言,不鎖定藝術品,何談藝術品的有效管理?”尹毅也提出,應建立藝術品科學備案認證系統。“古往今來的書畫作品都缺少科學的備案系統,以致后人只能根據某些遺存信息與證據去考證,通過分析研究人為地接近事實原貌。好在目前有了藝術品防偽備案新技術的支撐,我們可以及時地為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備案,這將減輕日后辨偽工作的諸多困難。”
尹毅建議,應建立一個權威的數據庫,并充分發揮其海量存儲優勢,把與藝術品鑒定相關的各種信息歸納整理存儲起來。“藝術品鑒定的經驗積累也是一種信息儲備,藝術品鑒定大家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就是因為其頭腦中儲備著大量的書畫鑒定經驗與知識。但是,任何一個人頭腦中的信息儲備都是有限的。能把眾多人的經驗與知識存入一個大容器,能把一人一地的信息倉儲與他人他地的信息相連接,能把一個人的思維與眾多人的智慧聯合起來,這就是數據庫與信息化的優勢。”尹毅認為,數據庫的建設將面對眾多的文化資源與歷史遺產,還將不斷迎接未來的藝術品新作及新材質信息與數據,因而需要有長遠的工作規劃和持久的科研努力,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給予重視與支持。
“雅昌書畫鑒定備案中心采用國際領先的技術與設備,對書畫作品進行取點檢測,從作品物質形態的微觀層面,觀察比對書畫作品的紙纖維狀態、色墨附著狀態以及顏料的物質或分子結構、元素等成分信息,從而對書畫作品進行無損的鑒定和數據備案,使該書畫的唯一性數據存儲在專業的書畫備案數據庫中。目前,雅昌已為5000多名藝術家建立了數字資產管理系統。”雅昌藝術市場檢測中心負責人關予同與會專家分享了雅昌數據庫的建立經驗。
盡快催生“第三方”新業態
“藝術品市場誠信缺失的根源性問題在于,藝術品鑒定結論與藝術品鑒定收費之間的利益驅動關系,不良鑒定專家或鑒定機構往往為了獲取更高的鑒定收費而做出與客觀真實不符的鑒定結論。”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后張馬林建議,應建立國家統一的分類鑒定成本與酬金標準,同時,限制鑒定機構與委托人對藝術品鑒定的協商收費以及以評估結論價值作為基數的比例收費方式。 “西泠印社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在計劃組建之初,并沒有像一般的鑒定機構那樣去工商部門登記,而是去民政部門注冊登記,成為一家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這一舉措既具公正合法性,又能通過這個平臺聘請專家,符合鑒定評估這一機構的本質特性。所以中心自成立以來沒有像國內的許多鑒定機構那樣直接涉足市場,盲目開展鑒定評估收費業務。”西泠印社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主任葉子介紹。
“我認為,藝術品鑒定、認證的工作不一定必須要由非營利的機構來做,而應由獨立、公正、公平的第三方來進行。這個第三方可以收取鑒定費,但比他的收費重得多的是他所肩負起來的責任,因而也要求他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北京公司經理王苗林說。
“就藝術品市場而言,欠缺第三方鑒定、認證專業機構,則難保交易雙方的業務安全。”尹毅認為,“第三方鑒定、認證專業機構不應是政府組織,也不應是一般模式的公司,它應是相對獨立的、類似產品認證機構的新型行業,并且應是具有業務門檻和行規約束的專業化組織。為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應將過去、現在、未來的中國藝術品信息,逐步納入由‘第三方’新業態各機構所從事的兩大系統——藝術品科技檢測識別系統與藝術品科學備案認證系統,并服務于藝術品市場,服務于社會。”他建議,要在科技支撐、法規保障的基礎上,盡快催生藝術品辨偽、防偽的“第三方”新業態。
記者 蔡 萌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