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3
傳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后, 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便開始了49年的弘法事業(yè),最初佛陀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jīng)》二十一日,后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jīng)》十二年,《方等經(jīng)》八年,《般若經(jīng)》二十二年,《法華經(jīng)》和《涅槃經(jīng)》共八年。佛陀因材施教,點化迷萌,感化無量數(shù)人求皈受戒,改惡修善,得大解脫,了悟無上菩提。
《釋迦說法圖》
《釋迦說法圖》卷就是根據(jù)上述故事創(chuàng)作的。圖繪靈山寶境,正中端坐于蓮臺上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佛祖兩眼向前凝視,身后飾以背光,右手微微抬至胸前,拇指與食指相捻,左手自然垂放,表示正在說法傳教。佛祖兩廂祥云繚繞,侍立有佛門弟子、菩薩、天王及部眾等,并有弟子跪于佛前作朝見受法態(tài)。山谷入口處由降魔金剛手菩薩把守,此菩薩頭戴五骷髏冠,頭發(fā)直豎,呲口獠牙,具八臂,均手持法器,法相威嚴。此地與佛祖說法處隔江相望,江面驚濤駭浪,一眾佛弟子從容不迫,各施法力渡江。佛祖身后,靈山壯闊幽深,林木茂密,諸僧三倆一組,有山坳密語者,有踱步過橋者,有手捧經(jīng)文者,有執(zhí)杖說法者,還有展卷研習者,姿態(tài)各異,面容生動。
在中國畫中,以釋迦說法作題材的作品,很早就有了。在佛教盛行的時候,以此類題材作畫是世代相傳,而且是極受歡迎的。而此件《釋迦說法圖》卷人物純以“白描”法寫就,更為難得。
傳說“白描”畫是北宋李公麟的創(chuàng)舉,但比較確切的說法,是他成功地把白描發(fā)展成一種獨立存在的畫法,它要注意線條的濃淡、粗細、虛實、輕重、疾緩、剛柔、曲直等去表達所畫對象的形體、質(zhì)感、量感、運動、空間。而白描畫用以表達對象的線條是從極其繁復的物象中,提煉再提煉,直至無可減少的程度。所謂增一筆則太多、減一筆則太少。不施丹青,光彩動人。所以后世學之者眾。
湯垕在《畫鑒》一書中說,李公麟的“筆法如云行水流有起倒”,就是說,畫筆從起筆到落筆,都能流利而有抑揚起伏。《釋迦說法圖》卷正是這樣一件屬于李公麟流派、體現(xiàn)李公麟“白描”畫法特點的作品。就技法而論,《釋迦說法圖》在人物體態(tài)結構上都達到了高度的準確。不管是坐的立的和各種形態(tài)手相的描寫,無不細致周密,自然真切,符合比例和透視。畫面上每個人物的眼睛,都反應出深沉恬靜的內(nèi)心世界。有的曲眉豐頰,莊嚴肅穆;有的淡眉而清秀,優(yōu)雅溫柔,達到了形神兼?zhèn)涞木车亍T诠P法上,作者既使用了活潑的線條 ,生動的描畫出人物的輪廓和衣褶;另一方面也吸取了界畫的表現(xiàn)方法,準確平直的繪畫了各種道具和雜物。在作者的畫筆下,這些粗細濃淡的關系都不是孤立地、而是巧妙和諧地統(tǒng)一在畫面上,所畫人物線條在細勁圓轉粗細一律中,順著衣褶的起伏而略有變化,流動自然,高度發(fā)揮了線條的藝術性能。
令人驚奇的是對人物神情的刻畫
令人驚奇的是對人物神情的刻畫。按照佛家的說法,喜、怒、憂、懼、愛、憎、欲七情為是非之主,利害之根,主張以靜得禪。《釋迦說法圖》以宗教為內(nèi)容出發(fā)對人物所呈現(xiàn)出來的莊嚴寧靜的神情,栩栩如生,飽含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情氣息。
由《釋迦說法圖》卷所表現(xiàn)的高度熟練的藝術技巧,再綜合絹素等其他因素,今試大膽將此卷定為元代李公麟流派的道釋畫高手所為,以求方家賜教法正。
注: 本站發(fā)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wǎng)”文章均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