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畫像 1628年 油彩木板 22.6x18.7cm 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倫勃朗·哈門茲·凡·里吉恩(E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1606—1669)一生極富傳奇,關于他的故事有太多,但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那歷時四十多年,數量超過六十多幅的自畫像。
17世紀的荷蘭,是一個富庶的時代。
1606年7月15日在萊頓的一個磨坊主的家庭,我們的畫家出生了。
這個時期,正是尼德蘭北部人民,經過長期斗爭擺脫了西班牙的封建統治獲得獨立;經過宗教改革,天主教逐漸被新教特別是加爾文教代替,藝術開始為世俗大眾服務。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倫勃朗——六個兄弟姐妹中最聰明的一個——就被送入拉丁語學校讀書,14歲進入了萊頓大學法律系。可是,倫勃朗對法律沒有興趣,于是便退學并轉向了他一直熱愛的繪畫中來。這樣就開始了他的藝術人生:15歲學畫;19歲出師;22歲收徒;26歲出名;28歲結婚;33歲達到人生高峰;可是緊接著:36歲夫人去世,事業受阻;52歲破產;62歲兒子去世,63歲在悽慘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他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家,經歷了太多的浮沉,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藝術道路。而這些自畫像就彌足珍貴的紀錄了畫家一生的歷程,一張張都值得我們慢慢去體會。
倫勃朗早年對他有影響的老師是來自阿姆斯特丹的著名歷史畫師彼得·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這位老師曾留學意大利,受到了卡拉瓦喬的影響,所以在早期倫勃朗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到卡拉瓦喬繪畫中運用對比的光線營造奇異氛圍的表現方式,這時候的倫勃朗22歲,從阿姆斯特丹學成回來, 正是意氣風發的時期,一切對這個年輕人都充滿希望。這個時期他的表現手法很明顯比較注重光線,并且帶有一些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表現風格,其整體營造的效果讓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蓬勃向上的朝氣。
對于倫勃朗來說,1631年前往阿姆斯特丹時遇到的經紀人亨德·凡·優倫堡(Hendrick van Uylenburgh) 可以說是他的貴人,正是他給倫勃朗在阿姆斯特丹這個繁華德都市開拓了市場,也正是由于他,倫勃朗才認識了后來的夫人同時也是優倫堡表妹的莎絲吉雅,并與其在1634年結婚。這張《 酒館中的浪子》的作品,正是倫勃朗和其妻子,他們十分恩愛,之后倫勃朗也畫了很多莎絲吉雅的作品。可以看出,這時期的倫勃朗什么都有了,他和妻子穿著華麗,面部表情也流露出新婚的幸福和對未來的信心,所以倫勃朗在表現這樣一個歡快主題時運用的表現手法是偏向巴洛克的裝飾風格,對服裝、配飾的刻畫都顯示出對擁有這些財富的興奮,光線也擴大了其覆蓋面,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氛圍,這一切都說明這個時期的倫勃朗是意氣風發的。
自畫像 1668年 油彩畫布 82.5x65cm科隆瓦勒夫瑞沙茲美術館
再看一幅五年后的作品,那正是倫勃朗住上豪宅、事業達到高峰的階段,作品中明顯感覺到他已經成為上層社會的一員,開始顯現出上層人士的優雅,其表現手法擺脫了之前的巴洛克式,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風格靠攏。整幅作品構圖是非常完整、穩定的三角形,是模仿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家提香(Tiian)的肖像畫構圖;對于用色也變得更加沉穩,收斂;最重要的是畫家眼神的表現,帶著一種高貴與堅毅,淡定與自信,很好的體現了那時獲得社會地位后的氣度和自信。
一切到達一個巔峰之后,一定會回落,但是,倫勃朗回落的有些讓人于心不忍。
轉折點發生在1642年,那一年他創作了那時遭人排擠而現在舉世聞名的《夜巡》,禍不單行,畫家最愛的妻子也在這一年去世,從此倫勃朗的生活一落千丈。看看這時期他的自畫像:這張作品是1658年創作的,這一年畫家的豪宅被拍賣用來抵債,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畫家自身:由于之前是迎合大眾口味所以其作品十分受歡迎,但是現在,當他得到些成功之后,便更想去追求自己的東西——自己認可的而不是觀眾需要的。于是,畫家越來越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創作,就和大眾距離越來越遠了。這時期的作品明顯能感受到畫家越來越注重探索如何表現一個人的心里狀態,在這幅作品中,人物是穩定的等腰三角形構圖,背景是比較統一的深色,這樣更能烘托畫家的堅持和孤獨。再看兩張畫家最后幾年的自畫像,和前面一張比較,會發現到最后畫家已經不再把自己當作一個戰士,而是看淡了生活的苦難,在畫家最后的兩年,身邊親人相繼去世,只剩下他孤苦伶仃,然而在他的作品中竟然看得到笑容,而這笑容也不是一般的笑容,是一種自嘲,是對生活對命運對人生的嘲笑,為了表達這種態度,這兩幅作品明顯筆觸十分清晰,眼神的刻畫十分到位,整個畫面不那么分明,似乎什么都是混在一起,這樣就更能體現出生活的潦倒,態度的淡然。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