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剩山圖》考疑:《富春山居圖》火前全貌

2013-05-03

文章來源:
526次瀏覽

圖一 

圖二 
圖三
  應讀者要求,《詩書畫》雜志將在博客中刊發以往各期的部分作品,請賜覽。
 
  (《詩書畫》雜志第三期2011年11月發行):《剩山圖》考疑——兼論《富春山居圖》火前全貌
 
  許洪流 

  清順治七年(1650年)吳洪裕火殉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未果,遂成兩段。經過三百多年的輾轉流傳,尚馀六紙相接的后段,因卷末有黃公望贈予無用師的自跋,故名《無用師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山水一丘一壑之景全不似裁切者”(吳其貞《書畫記·卷三》)的前段,名為《剩山圖》,今藏浙江省博物館。

  《剩山圖》自一九五六年歸藏浙江省文管會(后歸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后,學界頗多關于《富春山居圖》燒毀內容、長度及《剩山圖》真偽的探討,然迄今尚無定論。諸如徐復觀先生《中國畫史上最大的疑案補論—并答饒宗頤先生》一文,認為《剩山圖》“是偽造付火故事后的副產品”(見《明報月刊》,第110期)。傅申先生《〈剩山圖〉與〈富春卷〉原貌》則“肯定《剩山圖》不但與《無用師卷》有關,并且是原就相連在一起,到火后才拆下另裝的”,“無用本卷首失去的長度,一定是兩紙,即212公分左右。也就是說無用卷的畫身在火前應有八紙七縫,長約848公分”,故“重建”《富春山居圖》火前“全貌”的可行方案,是“先將《剩山圖》接于無用卷右方,再據子明本補繪《剩山圖》右方一段,最后將鄒(之麟)臨本平沙一段縮臨于此卷首”(見《明報月刊》,第112期)。徐邦達先生《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真偽本考辨》提出《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圖作”“銜接”、“火痕亦相符合”、“吳之矩”騎縫章“也能合攏”等三條依據,“證明兩者確是分開的一物”,并認為《富春山居圖》被燒毀部分“實在只有七分之一弱”,即認為火前應為七紙六縫;至于燒毀內容及其實際長度,認為尚有“幾個不可解的問題”(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丁羲元先生《〈剩山圖〉質疑—并論〈富春山居圖〉》則提出《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在紙色、墨色等八個方面的“不合”,進而推斷《剩山圖》系吳其貞所偽,并“據傳世無用師本和史料之記載”,推定《富春山居圖》火前“全卷應有八紙,約合850公分”(見《故宮文物》,第216期)。嗣后,查永玲女士《〈剩山圖質疑〉之辨疑—兼論〈富春山居圖〉的繪畫風格》將丁文第二部分梳理成四個問題,逐一辯駁,認為“正因為《質疑》一文的作者對自己所提出的幾個問題都只能以假設來證明論題,因而顯得沒有說服力,無法自圓其說”,并對丁文“八不合”作了詳略不等的辨疑;至于全卷火前長度,則與丁氏持論相同(見上海博物館編《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概而言之,迷霧重重。有感于諸家之研究尚有可深入處,筆者擬就《剩山圖》真偽及《富春山居圖》損毀內容、尺寸等問題,略抒己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剩山圖》與《無用師卷》間“吳之矩”騎縫章的真相   

  吳湖帆先生曾指出:“(《剩山圖》)紙之左上角,赫然有‘吳’字半印,與故宮截本(按:指《無用師卷》)第一節上角‘之矩’二字半印適相符?!?見《元黃大癡〈富春山居圖卷〉燼馀本》,載《古今半月刊》,第57期)作為視《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本為一物的重要證據之一,徐邦達、彭襲明等先生亦持此說。遺憾的是語焉不詳,無怪乎人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質疑:既然“吳之矩”騎縫章完整,為何兩圖在構圖上無法“連串起來”?(見徐復觀《中國畫史上最大的疑案補論—并答饒宗頤先生》)

  《無用師卷》每紙相接處,均有“吳之矩”騎縫章,且每紙畫面構圖相連。既然從筆墨、氣韻諸方面均可視《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原為一體,為何此處的畫面無法相連?筆者一度推測:《富春山居圖》燼馀的兩段,曾在分別裁切后合璧裱為一卷,此處的騎縫章當系吳氏家族重裱后補鈐。自謂此一推測既解釋了兩畫山水的“不相連”,更說明了《剩山圖》之必真無疑。后因反復推敲吳其貞的相關記載及《無用師卷》現存情況,才意識到情況遠非如此簡單。吳其貞《書畫記·卷三》云:    ……今將前燒焦一紙揭下,仍五紙(按: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無用師卷》為六紙相接,此處恐系筆誤,應為“六紙”),長三丈……今為丹陽張范我所得……其圖揭下燒焦紙尚存尺五六寸,而山水一丘一壑之景,全不似裁切者,今為予所得,名為《剩山圖》。同時,現存《無用師卷》展示了兩個相關信息:卷首火痕居于畫面中部而天地完好;第一紙與后數紙長度相似(末紙除外)。

  結合起來看,“揭下燒焦紙”一語透露了若干重要秘密:1.《無用師卷》第一紙起首處未曾被裁切;2.《無用師卷》第一紙右上角“之矩”半印系與后面的騎縫印同時所鈐;3.《無用師卷》第一紙之前一紙原初所鈐的半個騎縫章“吳”字,已在裁取《剩山圖》時被切除。

  那么,《剩山圖》左上角“吳”字半印系何時所鈐?何人所鈐?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尚須回答:裁切揭下的“燒焦紙”為何如此裁切?前者當然是為牟利,相當于今人的“廢料利用”。后者顯然與前者相關,要牟更大利,畫面必須裁切得更完整、更美觀。事實確實如此,經過精心設計而裁取的《剩山圖》,“山水一丘一壑之景,全不似裁切者”。試觀歷來臨仿《富春山居圖》最相似之“子明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畫面結束處往左,山勢逐漸上行,若不將此上行之山勢裁去,實為構圖之大忌。再則,細觀《剩山圖》與《無用師卷》相連處的火痕。吳湖帆先生曾在照片上以朱砂筆勾出火痕(見圖一,圖中紅線系筆者復勾),表現此上行山勢的畫面已燒焦,只有裁去,才能使《剩山圖》的畫面顯得完整而不拖沓。

  回到前面的問題,吳其貞之歸藏裁切后的《剩山圖》,得諸張范我,抑或直接得諸吳貞度(子文)?雖然《書畫記·卷三》沒有詳細記述,但從行文邏輯看,應直接得自吳貞度。因此,可以斷定:裁取《剩山圖》者,是吳貞度;補鈐《剩山圖》左上角“吳”字半印者,也是吳貞度。至于何時所鈐,應在《無用師卷》歸藏張范我之先。根據目前可知文獻,此“吳”字半印的補鈐,可確定在這樣一個比較寬泛的時間段內:上限為順治七年(1650年)冬(其時吳洪?;鹧场陡淮荷骄訄D》),下限為吳其貞向張范我“往謁借觀”的壬辰(1652年)五月廿四日之前數日。

  可證實上述判斷的依據,是兩個“半印”傾斜程度的絲絲入扣。筆者曾將《剩山圖》與《無用師卷》的高清晰電子圖像,在Photoshop軟件中還原為實物尺寸,另取《無用師卷》中完整的“吳之矩”印,調整成與《無用師卷》“之矩”半印相同的傾斜度,以50%的不透明度,將此印圖層移至“之矩”二字完全吻合后還原為100%的不透明度,再將置入的《剩山圖》圖層調整為50%的不透明度,平移圖層,“吳”字半印果然完全吻合??梢韵胂?,若沒有《無用師卷》作參照,絕不可能在《剩山圖》上補鈐出傾斜度如此相似的半印。可見,此事非同時擁有《無用師卷》與《剩山圖》,非家藏“吳之矩”印章的吳洪裕子侄如吳貞度輩不辦!如此,亦可進而證實《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本為一體,決非偽物( 見圖二)。

  至于兩個“半印”間所缺不足1毫米的畫面,既有可能在《無用師卷》裝裱時切掉,也有可能在《剩山圖》裝裱時切掉。

  二、《富春山居圖》火前全貌

  (一)長度

  關于《富春山居圖》火前長度及被毀畫面,比較重要的文獻有六處:

  1.此卷……展之得三丈許。(董其昌跋《富春山居圖》)

  2.……原有六張紙,長三丈六尺……已燒焦前段四尺馀矣。今將前燒焦一紙揭下,仍五紙長三丈……其圖揭下燒焦紙尚存尺五六寸。(吳其貞《書畫記·卷三·黃大癡富春山圖紙畫一大卷》)。

  3.……已毀去其十之三四矣。(王師臣跋《剩山圖》)

  4.《富春山居圖》為子久名卷,經兵火,失其半,所存者歸泰州季氏。

  ……予往泰興盡觀季氏收藏,《富春》去其卷首僅二尺許耳。

  ……余見《富春圖》殘幀,乃首段,僅二尺馀。(程正揆筆記。均見《石渠寶笈·初編》)

  5.……焚其起手一段。余因問卿從子問其起手處,寫城樓睥睨一角,卻作平沙。禿鋒為之,極蒼莽之致。平沙蓋寫富春江口出錢塘景也。自平沙五尺馀以后,方起峰巒坡石。今所焚者,平沙五尺馀耳。(惲壽平《南田畫跋》)

  6.據董思翁跋云,展之得三丈許。是未毀時本?!妒焦盘谩?、《江村錄》皆云“二丈”,乃已毀時本。此《剩山圖》存二尺弱,蓋中間一段也。其前臆測被毀盈丈。(吳湖帆跋《剩山圖》)

  當代學者則有兩說:

  1.八紙七縫,長約848厘米。傅申、丁羲元、查永玲均持此說。此說的主要依據是文獻。上文所引董其昌、吳其貞、王師臣、惲壽平和吳湖帆所云,均可引為證據,尤其是惲壽平記述的問卿從子所云畫卷起手處有“城樓”、“平沙”數語。傅申先生更提出香港黃家所藏的鄒之麟辛卯(順治八年)臨仿本(以下簡稱“鄒氏辛卯本”),“還能臨得全貌”,因其卷首“尚有一長段的平沙”,認為《無用師卷》卷首失去的長度,“一定是兩紙”。

  2.七紙六縫。徐邦達先生持此,其主要依據是沈周背臨本(今藏故宮博物院)和《子明卷》,但認為第一紙“至多也僅80或90厘米,比107.7厘米(第五段)還要短不少。按常理第一紙不應當是較短的(末段可以),這真無法理解”。

  《無用師卷》與《剩山圖》的長度分別是636.9厘米和51.4厘米。據此對照,可知上引六處文獻頗為蕪雜,彼此多相抵牾,其中不乏耳食者,實難據此定論??梢哉f,唯一真正能支撐“八紙”說的,只有吳問卿從子所云的“城樓”、“平沙”數語,且此一記載有“鄒氏辛卯本”可資佐證。問題是,沈周背臨本、《子明卷》等火前臨本不但卷首畫面相似,且均未見有“城樓”、“平沙”,似乎在無言地指證問卿從子是信口開河。因此,“鄒氏辛卯本”成了問題的關鍵。

  目前所知鄒氏臨仿本或許有二:一為惲壽平所述“庶幾不失丘壑位置”的鄒氏“拓本”,一為“鄒氏辛卯本”。饒宗頤先生認為:“此本(‘鄒氏辛卯本’)平沙五尺馀宛然在目,故知惟有此鄒氏臨本方是完本?!蓖瑫r也認為此本恐非惲壽平所云的鄒氏“拓本”。

  但是,“為什么火殉之后,鄒臨本還能臨得全貌”(傅申)?饒宗頤先生推測,“鄒氏辛卯本”前段《子明卷》所無之“遠樹沙陂”,是“先有‘拓本’,存其輪廓,后來重借燼馀本臨仿時,前段照為補上”(見《〈富春山居圖卷〉釋疑》,刊于《明報月刊》,第109期)。饒氏認為此“拓本”“有保存粉本之意”。但是,將“鄒氏辛卯本”畫面與《無用師卷》、《剩山圖》、《子明卷》等仔細對比,饒宗頤先生的推測不無疑點。

  “鄒氏辛卯本”凡六紙,長991厘米,高28.5厘米。自第二紙后三分之一處始,直至卷尾,構圖完全出自《無用師卷》,而此前畫面,與《剩山圖》、《子明卷》起手處,全不相涉,唯一能印證的是惲壽平所記的“自平沙五尺馀以后,方起峰巒坡石”一語。假設先有“保存粉本”之意的“拓本”在手,當不致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因此,“鄒氏辛卯本”確實是《無用師卷》的臨仿本,而《無用師卷》所缺失的前段畫面,應系鄒之麟憑借記憶的自由發揮。至于此“鄒氏辛卯本”是否即惲壽平所云之鄒氏“拓本”,抑或本為二物,目前尚難考證,亦無關乎本文主旨。

  鄒之麟曾跋《富春山居圖》云:“余辱問卿知,凡再三見,竊幸之矣。”可知鄒氏當熟悉《富春山居圖》畫面,不可能憑空臆造出一段本不存在的“平沙五尺”。如此,則“八紙”說當可成立。但事實上,證據尚未圓滿。

  首先,必須證明“鄒氏辛卯本”為真跡無疑。

  樓秋華先生便認為,“鄒氏辛卯本”是“偽托之作”(《〈富春山居圖〉真偽》上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微博],2010年,第176頁)。果然如此的話,不但惲壽平難脫“以訛傳訛”之責,“八紙”說也將土崩瓦解。遺憾的是,樓氏斷語并無證據,頗有臆測之嫌。鄒之麟存世作品不多,但其上海博物館所藏的《近水遠山圖》,山水筆法與“鄒氏辛卯本”如出一轍,似可佐證后者非偽。但兩件作品的款識,筆勢大異,前者內擫,后者外拓,且遍查國內鄒之麟畫作(參見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后陸續出版),款識書風多類前者。鄒之麟書法顏面歐骨,雖然也有外拓書風,如天津博物館所藏書法扇面(參見《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九冊,第198頁,津7—0551號作品),但其筆法、神韻和“鄒氏辛卯本”款識實乏一致之處。因此,“鄒氏辛卯本”是否真跡無疑,尚需加一問號。

  其次,必須解釋“鄒氏辛卯本”為何缺失吳問卿從子所說的“城樓睥睨”一景。

  第三,必須解釋為何沈周背臨本、《子明卷》同以水前小阜起手,又俱失“平沙五尺”。

  也許正因為上述問題的暫不可解,“七紙”說自有其立足可能。除了徐邦達先生,樓秋華先生《〈富春山居圖〉真偽》也持此說;單國強先生則在二○一一年五月十四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的“海峽兩岸黃公望藝術論壇”上,發布了就此問題的研究成果,亦持“七紙”說。

  若“七紙”說成立,第一紙長度如何?徐邦達先生認為“至多也僅80或90厘米”,樓秋華先生認為“長約106厘米左右……焚毀約54.7厘米左右”(《〈富春山居圖〉真偽》上冊,第175頁)。前者是約略估計,后者亦未作詳盡分析。究竟哪個數據更準確些,尚需剖析。

  存世臨本中最能反映出《富春山居圖》燒毀內容者,當屬《子明卷》。在《子明卷》上約略估計《剩山圖》首尾及《無用師卷》起手處的對應位置,可知被燒毀并裁切的畫面內容,即圖中色彩較濃的兩段(見圖三)。

  試將《無用師卷》與《子明卷》的原大復制品全部展開,比較其畫面景物的大小與位置關系,發現《子明卷》略小于《無用師卷》,這一關系同樣見于前者對應于《剩山圖》的畫面,長度也略短于《剩山圖》。按此相應比例,經電腦測算,《剩山圖》與《無用師卷》間約缺失1.7厘米,《剩山圖》之前約缺失47.5厘米,加上《剩山圖》,可知“第一紙”的總長度為100.6厘米。加上《無用師卷》長度,“七紙”說的火前《富春山居圖》長約737.5厘米。

  值得指出的是,還原出《剩山圖》與《無用師卷》的火前位置關系是有一定意義的:1.證明了《剩山圖》左上角“吳”字半印系火后補鈐(圖中空白處的“吳”字半印,是原印所鈐位置)。2.解釋了部分學者對《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山不相連”的疑惑。3.使《剩山圖》與《無用師卷》起手處的五個連續火痕更顯自然,進一步證明了《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本為一體。
 
        (二)高度

  《剩山圖》高31.8厘米,《無用師卷》高33厘米,兩圖高度差為1.2厘米。這一現象不難理解。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火后的《富春山居圖》,其“前燒焦一紙”(吳其貞《書畫記·卷三》)的上下邊緣燒毀比較嚴重,為求畫面整齊美觀,裁取《剩山圖》時分別切掉了一部分。

  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是:《無用師卷》的上下邊緣是否也曾裁切?《富春山居圖》的火前高度可能是多少?

  關于第一個問題,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理由有三:

  一、按常理,一個收攏的手卷置入火中,兩端必然會逐漸燃燒,而燃燒的速度,卷首肯定快于接近軸心的卷末,至于哪一端燒毀會嚴重些,取決于該端所處位置火力的強弱,既可能兩端燃燒基本均衡,也可能一端略強,甚至在初始階段一端已燃,另端卻完好無損。這一物理規律既解釋了《剩山圖》為何更窄些,也決定了《無用師卷》若火后未曾裁切,至少有一個邊緣火痕累累。現存《無用師卷》上下邊緣完好整齊,唯一的可能是單獨裝裱時曾被裱畫師“光邊”。

  二、裝裱《無用師卷》時被移作前隔水的董其昌跋,下端裁切明顯,“在”、“會”二字,僅剩其半;上端文字過于頂邊,不符合董其昌書法的布白習慣,肯定也曾遭裁切。這種極其過分的裁切,恐怕是裱畫師為了適應《無用師卷》高度的明顯縮減,求裝裱美觀而為之。

  三、比較《子明卷》,《無用師卷》前兩座高峰明顯少了內容,尤其是處于第三紙的山峰,使畫面頓顯局促,而《子明卷》的畫面上部,則頗有恰到好處之感。

  關于第二個問題,是否可以這樣假設,《無用師卷》上端畫面以《子明卷》為準;下端則考慮畫面應有的完整程度。經分別測算和估算,如在《無用師卷》畫面上端加上1.6厘米,下端加上0.7厘米,應是火前《富春山居圖》的大致高度,即35.3厘米。以此高度,倘若加上裝裱時上下兩端的包邊,《富春山居圖》手卷火前的總高度應近36厘米。如果將現存董其昌題跋置于如此高度的尺幅,相信可以充分展現空靈灑脫的董氏書風。

 更多書畫  www.hualang001.com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書畫家網
鄧子芳
鄧子芳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題五指山》詩曰:“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夜盥

 6件作品 758熱度

張改琴
張改琴

石濤《畫語錄》中說:“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于一個人

 7件作品 1288熱度

馮大中
馮大中

近代畫虎大家首推張善孖,他以觀察真虎切入,改變了古人憑概念畫虎的套路模板

 8件作品 2359熱度

于志學
于志學

菜根譚有云:“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于志學先

 4件作品 2639熱度

張江舟
張江舟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中國的畫……是一個線條的組織。”,線條不僅透露出形

 5件作品 5791熱度

杜滋齡
杜滋齡

杜滋齡先生是當代畫界風格鮮明而成績卓著的藝術家,其筆下人物汲取技法豐富,

 5件作品 4187熱度

師恩釗
師恩釗

師恩釗先生的山水畫,著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峻風光,構圖恢弘大氣,筆墨雄渾蒼

 6件作品 8336熱度

張捷
張捷

傳統和生活,是繪畫創作的兩大重要源泉。前者,不僅以古人浩如煙海的經驗總結

 7件作品 5365熱度

最新文章

墨彩恣意 三秦鄉情——陜西美協副主席謝輝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墨彩恣意 三秦鄉情——陜西美協副主席謝輝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潘天壽先生論畫說:“筆墨取于物,發于心:為物之象,心之跡?!彼援嫾曳?/p>

2025-07-09

風動人定 明心見性——讀任煥斌先生的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風動人定 明心見性——讀任煥斌先生的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

心性,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是一個被屢屢提及的問題;明心見性,簡言

2025-07-08

墨染煙云 筆皴江峽——《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陜西美協理事劉長江先生畫作賞析

墨染煙云 筆皴江峽——《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陜西美協理事劉長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藝術的境界,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顯出種種色相

2025-07-07

質樸天真 鄉情滿目——陜西美協顧問梁耘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析

質樸天真 鄉情滿目——陜西美協顧問梁耘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

一看到梁耘先生的畫作,不用查閱資料就能料定他是陜北黃土高原走出來的

2025-07-04

筆墨翻新樣 冰雪寄暖意——當代著名畫家于志學先生畫作(《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筆墨翻新樣 冰雪寄暖意——當代著名畫家于志學先生畫作(《西部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美從何處尋》一文中,引用詩人艾里略的話說:“一個造

2025-07-02

市井生活 趣味盎然——讀榆林美協名譽主席惠升碧先生的一幅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市井生活 趣味盎然——讀榆林美協名譽主席惠升碧先生的一幅畫(

人物畫中,有背景不著一筆,令人浮想聯翩者;也有配以山水,令畫中人旨在林泉

2025-07-01

隨彩賦韻  山水鑄魂——當代山水畫家向中林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析

隨彩賦韻 山水鑄魂——當代山水畫家向中林先生作品(《西部成

向中林先生深曉中國傳統山水畫“隨類賦彩”的精髓,又有現代審美視角的色彩

2025-06-30

寫真傳神 奇崛高致——西安美院耿建教授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寫真傳神 奇崛高致——西安美院耿建教授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是近三百年來的中國“思想奇,文奇,書畫尤

2025-06-30

工寫相兼 雀鳴春醒——《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浙江畫家方立行先生作品賞析

工寫相兼 雀鳴春醒——《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浙江畫家方立行先

方立航先生的這幅《山雀一噪醒江南》以實取象、工寫相兼、筆墨周到,又布構寄

2025-06-30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學習就是要付費的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學習就是要付費的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學習就是要付費的

2025-06-30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內功 樹品牌 謀發展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內功 樹品牌 謀發展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練內功 樹品牌 謀發展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