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古木幽篁圖軸》
文/呂友者
古代畫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莫過于具有傳奇色彩的風流才子,號稱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了。他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到處游山玩水,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然而歷史上的唐伯虎過得并不如大家想象得那樣瀟灑和富有,他的生活拮據艱辛,有段時間甚至可以說是窮困潦倒。生活拮據時,他的經濟來源大部分都是靠鬻畫所得。鬻畫維生讓唐伯虎對人生有了更多的理解,這些經歷對他畫風的影響十分深遠。但這段史實并不為人們所熟知,還需要我們這些后人去揭開歷史的重重迷霧,解密和還原那些凄涼的片段。
一、賣文鬻畫作為謀生的手段
唐寅(1470年-1523年),初字伯虎,后更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江蘇吳縣吳趨里(今蘇州)人。少有俊才,博雅多識,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在詩文上聲名顯赫,展露出異常的個性,具有蔑視圣賢、關注民生的特點,從而成為江南縱情任性的代表人物,并與祝枝山、文徵明和徐徐禎卿一起被號“吳門四才子”。在繪畫上,尤其擅長山水與人物,作品運用形象化的筆墨來表現獨立人格的精神追求,流注著一種憤怒且狂放不羈的思想在里面,以個性鮮明、構思精巧的藝術風格所著稱。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為明四家,對明中期及以后的繪畫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那么唐寅的這種藝術風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早期的坎坷經歷及生活上的窮困潦倒,促使唐寅在三十歲以后選擇以出賣書畫為謀生之途。這既是為情勢所逼的無奈,又是符合他本性和獨特人生觀的舉動。他藉此可以獲得一種經濟上的獨立和人格上的超然,亦對其后期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唐寅獨特藝術風格的產生,與他的賣畫生涯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明成化六年(1470年),唐寅出生于吳趨里一戶市井細民之家,父親唐廣德是一名商賈,可能是經營肉鋪及酒館的商人。正如唐寅自謂:“計仆少年,居身屠沽,鼓刀滌血。”唐寅少時聰慧過人,性格狂逸灑脫。《明史》云:“(子畏)性穎利,與里狂生張靈縱酒,不事諸生業。”這種個性曾使一心望子成龍的唐父不禁感嘆“此兒必成名,殆難成家乎!”因此特意為他請了老師,祝允明撰《唐伯虎墓志銘》中說道:“其父廣德,賈業而士行,將用子畏起家,致舉業師教子畏,子畏不得違父旨。”但是,到了唐寅二十五歲時,父母妻兒相繼歿,這對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亦愁白了許多頭發。從此他悲痛欲絕,沉緬于酒色以尋求慰藉,還時常代妓女寫情詩,如《代妓者和人見寄》:“門外青苔與恨添,私書難寄鯉魚銜,別來淚點知多少?請驗團花舊舞衫。”
后經祝允明勸誡,使其遵從先父的遺志,參加科舉考試,答應“試捐一年力為之”。弘治十一年間(1498年)鄉試中,唐寅奪得頭名解元,主考官梁儲及學士程敏政看中了這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對其文章非常欣賞。至此,唐寅在功名上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卻沒想到好景不長。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當唐寅躊躇滿志地入京參加會試時,卻由于受到禮部會試舞弊案的牽連,在同考的徐經科場受賄案中,不僅被削除了功名,還被捕下獄,身體和心靈都受到了極大創傷。
短短一年就經歷了從巔峰跌到谷底的人生挫折。唐寅在《上寧王》中表明了當時的心態:“是非滿目紛紛事,問我如何總不知。”他的生活境遇十分難堪,外人對他也充滿了鄙夷。坎坷的經歷及仕途上的突變,使他對那個時代充滿了憤恨。為此,唐寅毅然選擇了靠賣文鬻畫謀生,開始了他充滿痛苦的不平人生。在詩作中,他從不諱言自己以賣畫為生,并戲稱為自娛,如《言志》詩中自豪地說:“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日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后又在《感懷》詩中云:“生涯畫筆兼詩筆,蹤跡花邊與柳邊”。
如此曲折的早期人生及以鬻畫為業的艱難生活,對唐寅的藝術生涯影響至深,在其藝術作品上也有很多反映。唐寅的繪畫注重情意的隨性抒發,不但表現了他的人品思想和畫學觀,而且也把他憤慨的心情表現在畫面中,畫作強調筆墨意趣。在《畫譜卷》的題記中,他說:“予棄經生業,乃托之丹青自娛”,并明確表示“寄興寓情,更求諸筆墨之外”。而唐寅的詩歌作品,經常能以一種嘲諷不羈的態度來審視眼前的縉紳社會。
唐寅甚至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主流社會的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在唐寅看來,飲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根本無需掩飾,從這一角度對那些表里不一的假道學們作了無情的揭露。正是由于賣文鬻畫收入的不穩定,更讓其深切地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所以在詩作中,唐寅能夠關注民間疾苦,并以一種開闊的眼界選擇詩歌創作的方向。這也是在他去世后,深受民間百姓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寅雖以賣文鬻畫為生,卻很少有關他收取現錢的記錄。在明代,文人對自己賣文的事實及潤筆數額常常避而不談。唐寅雖然在很多詩句中坦率地承認賣文為生,但幾乎沒有提及自己收取的潤格。
二、唐寅賣畫的方式
明中葉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社會的繁榮,同時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對物欲的追逐及自我的肯定成為人們生活的新主題。當時“江南人住神仙地,雪月風花分四季。滿城旗隊看迎春,又見鰲山燒火樹”。發達的經濟,刺激了世人的價值觀,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態度發生了轉變。繪畫交易現象開始普遍,方式亦多樣,藝術市場逐步繁榮。大多數畫家也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市場中來,作為蘇州地區的畫家唐寅,自然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他的賣畫方式也多種多樣,主要有友情贈送、訂購、筵請、直接現金交易等。
唐寅與師友朋輩間的交往異常密切,因此少不了以畫作為祝壽的禮物而友情贈送。張丑《清河書畫舫·亥集》中有言:“啟南、子畏二公,往往題他人畫為應酬之具”。可知唐寅有相當的畫是為應酬而作。常用來表達祝壽內容的是《椿萱圖》,《唐伯虎全集》中有題詩“漆園椿樹千年色,堂北萱根三月花。巧畫班衣相向舞,雙親從此壽無涯”;還有《仙山樓閣圖》,是他為好友王寵母親的祝壽之作,張丑評曰:“向從王龍岡(王寵字)家購得子畏青綠橫看大幅。原系寫壽履吉母者。其布景用筆全師王右丞。”唐寅在這里用山水題材來表達祝壽之意,是其細筆風格的精心之作。他的另一幅《山路松聲圖》,以全景式山水構圖,用筆靈動整體工細秀美。上有題款“治下唐寅畫呈李父母大人先生”,當是為吳縣知縣李經應酬贈送所作。
這一時期以訂購的方式進行交易也十分流行。《吳越所見書畫錄》著錄了唐寅的《壽星圖》,畫幅左側有題款“人來種杏不虛尋,仿佛廬山小徑深。常向靜中參大道,不因忙里廢清吟。愿隨雨化三春澤,未許云閑一片心。老我近來多肺疾,好分紫雪掃煩襟。晉昌唐寅”。從題詩的內容來看,很明顯是一首寫給醫生的作品,又據本幅拖尾祝允明書寫的《醫師陸君約之仁軒銘》,可知是唐寅為醫師陸約之作的畫。這類畫作很多,還有作為商品畫代表作之一的《雙鑒行窩圖》,其畫幅的左下角題有“雙鑒行窩吳郡唐寅為富溪汪君作”。可知唐寅是受安徽新安來的某人所托而作。
在明中期,出資人將畫家延請至家中作畫,短則幾日,長則數月甚至幾年,亦是當時書畫交易的方式之一。像仇英在項元汴家中長期作畫即是典型的一例。唐寅的書畫作品中有不少是在此種情形下完成的,只是更多些士人之間應酬的味道。
除此以外,去市場上直接現金交易的賣畫,也是其參與市場的主要方式。祝允明《祝氏集略》中稱唐寅“四方慕之,無貴賤貧富,日詣門征索”。可見唐寅畫作受歡迎的程度。《堯山堂外紀》中稱他“晚年寡出,常坐臨街小樓,唯乞畫者攜酒造之,則酣暢竟日。雖任適誕放,而一毫無所茍”。這里所說的臨街小樓,是唐寅在阜橋開店的老屋,看來他經常會到鬧市賣畫。事實上,這時期到市場上賣文鬻畫并非唐寅的個人現象,如明代大才子徐渭“尤不事生業,及老貧甚,裔手自給。然人操金請書文書繪者,值其稍裕,即百方不得,遇窘時乃肯為之。所受物人人題識,必償己乃以給費,不即餒餓,不妄用也”。
既然以鬻畫為業,那么唐寅的賣畫狀況如何呢?賣文鬻畫畢竟是一種市場行為,其收益是不穩定的,這可能意味著唐寅從此將過上一種物質相對匱乏的生活。而當時市場上的畫價又很便宜,因此大部分時候唐寅的經濟狀況始終不盡如人意。某一時期書畫收益不穩定,家中又沒有一定的積蓄時,唐寅甚至會陷入無米下炊的生活窘境。他的詩句生動描寫了這一狀況:“十朝風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饑。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可知唐寅這一時期的收入頗不理想。唐寅賣畫的生意很不好,生活十分慘淡,但又苦中作樂,維持一點兒文人的清高。
不過,縱觀唐伯虎的后半生,他的物質生活也偶有寬松之時。弘治十八年(1505年),36歲的唐伯虎在蘇州城西北建造了桃花庵別業,至正德二年(1507年)始建成。唐寅的后半生基本上在桃花庵別業中度過。好友祝允明、黃云、沈周等人經常來飲酒作詩:“日般飲其中,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寢。”有時唐寅還會“坐臨小樓,寫畫易酒,醉則岸幘浩歌”。他購地建桃塢的經費,也主要來自于個人賣畫。由此可見,唐寅的詩畫謀生之路至少給他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生存環境。尤其是當他生意好的時候,求畫者漸多致使忙不過來,便請老師周臣代筆。因此,后人在辨別唐寅畫作的真偽時就說:“及六如以畫名世,或懶于酬應,每請東村(周臣)代為之。今伯虎流傳之畫,每多周筆,在具眼者辨之。”可見唐寅的名聲。于是一些貪圖私利的人,不惜作偽以牟取暴利。據《圖畫寶鑒》記載:“唐寅才藝宏博……其筆資秀雅,青于藍也。吳門偽筆最多,鑒定自能別焉。”
三、賣畫對其繪畫風格的影響
以賣畫為生使唐寅取得了經濟上的獨立,進而塑造了他獨立的人格。這對他后半生的詩畫文藝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直接影響到其藝術觀和創作風格。
唐寅總體的繪畫風格面貌跟他的師承關系密不可分。史載唐寅初拜師于沈周,如《吳郡丹青志·沈周傳》說:“一時名士,如唐寅、文壁之流咸出龍門,往往致于風云之表。”在京城科考舞弊案發生之后學于周臣門下,其畫風漸漸脫去沈周的特征。如他的《騎驢歸思圖》畫法幾乎與周臣的一致,畫上題詩云:“乞求無得束書歸,依舊騎驢向翠微。滿面風霜塵土氣,山妻相對有牛衣。”對于唐寅的畫風,王稚登指出:“唐寅畫法沉郁,風骨奇峭,刊落庸瑣,務求濃厚,連江疊峨,灑灑不窮,信士流之雅作,繪事之妙詣也。評者謂其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唐寅的技法十分全面,并深得宋元之法。毛大倫在《增繪寶鑒》中寫道:“唐寅山水,人物無不臻妙,雖得劉松年、李稀古之效法,其筆資秀雅,青出于藍也。”
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唐寅的人物仕女畫。他的人物畫多感慨世情之作,表現出憤世嫉俗的心態。他兼取諸家之法,特別是吸收了院派和文人畫的長處,獨樹一幟,開創了一條能表現自我精神的畫路,行筆秀勁縝密,有著瀟灑清逸的氣韻。故董其昌說:“唐伯虎雖學李郭,亦深于李伯時,故人物、舟車、樓觀無所不工。”這一類作品多取材于歷史與民間故事,尤其以描寫歡場女子為多。唐寅的人物畫可大致分為工筆和寫意兩類。前者典型的有《王蜀宮妓圖》,畫中精心描繪了四位盛妝等待君王召喚的宮妓形象,工筆重彩,體現了畫家在造型用筆及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作品繼承了唐代張萱人物畫的特點,衣紋作鐵線描,用筆細勁,形象俊俏之致,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后者以《秋風紈扇圖》(上海博物館藏)為例,唐寅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措和顏輝的折蘆描法摻和起來,揮灑自如,富有韻律感。畫中的詩句:“秋風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托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借題發揮,來諷刺世態炎涼的社會風氣。同時也憐人自憐,抒寫失意心緒。他的大多仕女畫是表現宮妓、妓女等下層女性生活的青樓題材,如《王蜀宮妓圖》《淘谷贈詞圖》等,這與他利場舞弊案后,顧廢自棄終日寄情聲色不無關系。
那么,這種風格的產生與他賣畫為生又有怎樣的關系呢?這時期在繁華的江南城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唱妓越來越盛。謝肇制《五雜姐》記載:“今時娟妓滿天下,其大都會之地,動以千百計。”在蘇州這樣經濟發達的城市,此業的就顯得尤為興盛。唐寅作為一個命運曲折而又多情重義的文人,面對那些“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女性,自有惺惺相惜之意,于是便以這種題材來表現自己的同情。同時,更深層的原因是,他的這種題材源于當時繪畫商品化及自己賣畫的需要。唐寅生活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此時的商人和地主大都喜交文人和畫家,往往把自己裝扮成好文知畫的風雅人士。面對特殊的消費群體,唐寅在創作人物畫作品時,也不能不考慮接受者的審美趣味和心理需要。對那些附庸風雅的商人和地主來講,有著婀娜身姿、笑靨如花的美人較之男子形象恐怕更能令他們賞心悅目,從心理上更愿意接受與收藏。這是唐寅人物畫中大量出現仕女題材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生計的需要,唐寅還應人所求,描繪過大量的色情畫之類的春宮圖。明沈德符說:“工此技者,前有唐伯虎,后有仇實甫(英)”。可見唐寅十分擅長畫此類題材。但是傳說中的春宮真跡底本多已失傳,傳世的臨摹本有《退食閑宴》《競春圖卷》《花陣六奇》等。
另外,唐寅在山水畫上造詣很高,清代盛大士《溪山臥游錄》中說:“云林伯虎,筆情墨趣,皆師荊關而能變化之,故云林有北苑之氣韻,伯虎參松雪之清華。其效法雖似北宗,實得南宗之神髓者也。”闡述得極有見地。但唐寅是院派這種風格正統的畫法,而不是沈周、文徵明那種文人畫風格,是有特定原因的。其中的重要因素是,作為一名文人雅士,工細嚴謹的院體繪畫方式與逸筆草草的文人畫相比,更容易迎合普通民眾的欣賞習慣。唐寅一生以賣文鬻畫為生,必然會比較注重觀眾的需求,并隨著對象的變化而選擇適宜的藝術風格。
唐寅的花鳥作品不多,但不可不提。他擅長水墨寫意花鳥,墨韻明凈、意境高雅。如祝允明詩曰:“唐郎寫竹如寫字,正以風情韻度高。”其所繪《雨竹圖》扇面(上海博物館藏),以濃墨繪近竹,淡墨繪遠竹,筆墨淋漓,氣韻酣暢。書畫作品的情托于相,而意趣更在點畫外。
四、結論
明朝可謂是一個“士魂商才”的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已經催生了一個主動參與市場交易,自食其力的畫家群體。唐寅即是這個時代特點之下市民階層知識精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唐寅一生頗多坎坷,尤其是30歲那場冤案,令人為之悲嘆惋惜。但換個角度來講,也正因其仕途的不順,才成就了他藝術上的光輝燦爛。難怪顧復在《平生壯觀》中感慨:“予以為先生生前之不幸,乃身后之大幸焉。”此后他奉行的是一種通過鬻畫賣文來補持生計的務實生活態度,藉此得以保持了一種傲然獨立的良好心態,對其藝術風格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賣畫為生使他的繪畫作品不得不考慮大眾的喜好和接受程度,由此最終形成了他“亦利亦行”雅俗共賞的山水畫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發達的經濟促使他的賣畫方式多樣。除了友情贈送外,還有訂購、延請、直接現金交易等方式,這也是當時大部分畫家參與市場的方式。雖然唐寅大部分時間畫賣得并不是很好,甚至到了無米下鍋的境地,但畢竟能夠為他提供最基本的經濟來源。
總的來說,賣畫的生活方式也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只是迫于生活的壓力。這種生活方式不需要進入傳統的仕途階層圈子,而是游離于它之外。這既可以更加清楚地洞察它的利弊,又能盡情地享受圈子外部廣闊的環境,吸納各種藝術的因素。因此唐寅的藝術思想,不僅有著文人的高雅,也有融合了市民意識的淳樸,是溝通這二者的紐帶。這也是唐寅特殊藝術風格形成以及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喜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