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曹原
日前,作為文化事業單位的中國國家畫院宣布,聯合香港俊安集團及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打造的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將在月底亮相,該中心將集藝術創作、交流、展覽、流通、銷售等功能于一體,力求打造國家級藝術航母。
然而,這一消息在一直熱衷于探索各種交易流通模式的藝術圈卻并未贏得一片掌聲。不少藝術家及業內人士一方面質疑其設施太過豪華,浪費國家資源,有“圈養”藝術家之嫌;另一方面,對于其既當運動員又到裁判員的做法頗不以為然。
雄心勃勃的航母計劃
據了解,該中心一期共擁有12500平方米的藝術空間,52間名家工作室及兩個大型公共展廳。
該中心試圖通過藝術家服務平臺建設、藝術品保真防偽體系建設、藝術品投資顧問咨詢、藝術品交易流通模式探索等工作的開展,建立高效、規范的投資保障機制。具體做法就是,首先,選定全國300位在世藝術家在創作室交易,中心確定只銷售他們親自創作、親自交付的作品,從源頭上保真;其次,對每件售出的藝術品做三重防偽技術處理,中心給每件作品開具一份防偽證書、唯一驗證碼等,通過3.2億像素掃描儀高清掃描辨別畫作是否出自工業,并建立數據庫;最后,依托中國國家畫院藝委會,對每件藝術品進行合理的定價,確保售價合理。
與此同時,中心將資產抵押給銀行,銀行為投資者提供保函,進行保函銷售,規避投資風險并提供資本退出機制。
是藝術還是生意?
近幾年,藝術品增值保值回購、增值代銷、首付+保函等多種投資服務的形式在成都、廣州、南京、天津等地并不少見,只是對于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的這一“雄心”,業內質疑聲不少。
受質疑最多的還是該中心的豪華配套設施。據了解,為了配合“大師”身份,該中心的創作室內所有擺設全是黃花梨家具,并為每位藝術家配備了專職業務人員提供服務,最終將建成集創作中心、經紀中心、國際美術館、國內美術館、世界藝博會、交易中心、拍賣中心、傳媒中心、服務中心、營銷中心、集團客戶中心、俱樂部、藝術基金于一體的大型藝術產業中心。
一位藝術家半開玩笑地評價道:“有錢就是不一樣,這么一弄就變味了,浪費國家資源。這還是在搞創作嗎?繪畫本身就是很私人的事情,這么搞是要產業化和批量化嗎?這根本不是藝術,是生意,這是要圈養啊。”
更有業內人士表示:“這種跟藝術無關的事情不想評論。”
此外,該中心的操作模式也遭到了質疑。如,該中心將選定300位藝術家,其作品可以在中心交易。但據了解,這300位被選定的藝術家是由國家畫院簽約的藝術家。與此同時,可以對每件藝術品進行合理的定價,確保售價合理的藝委會,也主要依托中國國家畫院。這種做法明顯有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嫌疑。
受債務問題波及
早在2011年,該中心的招聘啟事中寫道:“中心由中國國家畫院、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和俊安集團、北京通瑞達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總投資額10億元。”而現在的各類文件中已經找不到北京通瑞達投資有限公司的名字,主辦方明確表示現在是三方出資10億元,投資和運營全部依托俊安集團。
有意思的是,去年曾在美術中心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爆料:“現在已經大換血,以前的員工全走了,又開始大規模招聘。他們拖欠員工工資差不多兩百多萬元。”該工作人員稱,當時招聘的是“北京國展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但跟他們簽勞務合同是“北京通瑞達投資有限公司”,“后來通瑞達的老板跑了,到現在也找不到人,員工都走了。”
目前,除了在有關招聘網站還能找到當年通瑞達和另外三方一起發布的招聘信息外,基本找不到任何關于這家投資公司的信息。該工作人員稱,法院已經受理了他對通瑞達公司的起訴,現在還沒有開庭。但他對于被拖欠的工資基本上不抱希望了。
對于此事,記者聯系了主辦方之一的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張江舟表示:“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以前有過矛盾但是現在都已經處理完了,通瑞達只是三方合作的經營公司,出資方一直是俊安集團,股權變更這種事情很正常。”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