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夏 (天津)
遼南趙胥君,少從楊仁愷氏學習書畫,天資聰穎,未成年即具規模,后從業于藝術領域。我識趙君,趙君尚未過而立之年,我則已年逾杖朝,垂垂老矣。惟相聚交談,極為相得,知趙君非徒技藝超群而博識通達,又非時下青壯年之專趨時尚者所能及,于是乃訂交往來,成忘年交。
趙君雅好收藏名人手札墨跡及著述未刊手稿,頗有積存,積之日久,藏量日富,每惠臨寒舍,輒攜其所藏,令我參閱,并就藏品文獻價值及影響意義,時有議論。每有一得,趙君輒命題識,我亦不揣淺陋,略贅數語,往往彼此會心,莞爾一笑。近時趙君又以其所輯《樸廬藏珍——近現代文人學者墨跡選》見示,并邀我一序。我年登九旬,精力趨衰,友人來請序者,多加婉拒,而趙胥于我,歷年情意關注,又方當盛年,有待揄揚,遂濡筆撰數言以應。
《樸廬藏珍》為趙胥君自歷年所藏近現代名人手札墨跡中精選百篇而集成,上起清末,下迄當代,所選均當時負有大名者,可謂人文薈萃,洋洋大觀矣。其生于清而卒于清者有二人,即晚清經學大師俞樾與詩人黃遵憲。其生于清而卒于民國者如張謇、康有為、蔡元培、章炳麟、梁啟超、王國維、鄒韜奮等共17人。其生于清而卒于當代者有張元濟、商衍鎏、陳垣、馬一浮、陳寅恪、陶行知、胡適、梁漱溟、葉圣陶、錢穆、馮友蘭、茅盾、俞平伯、梁思成、顧廷龍及季羨林等74人。其生于民國而卒于當代者有啟功、程千帆、王世襄,而以楊仁愷殿其尾,共7人。凡當年具大名者大多包羅,其涉及重要人物亦云廣矣,而所收信札皆為手跡,益增其征信度。
諸信內容,大多為個人交往及托辦事務,雖多寸箋短札,但亦間有可資參考者。如章炳麟于1920年致函熊克武,言西南軍閥混戰狀況;朱希祖為所藏《孝經注》題跋,論版本甚詳;陳垣老師致王重民長函,商榷有關教會著述,為《陳垣來往書信集》所未收,具有參考價值;湯用彤致中華書局函,論整理《高僧傳》及《續傳》之五條建議,極稱詳備;至鄒韜奮于民國31年以紅箋小楷書寫《圖畫歌》長篇,尤為罕覯。類此諸例,尚可檢出多處,于研究追尋近現代文人學者之蹤跡,仍有其一定價值。
輯者自歷年所積存藏札墨跡中選輯百篇,去取確定,已屬辛勞。更為讀者方便,重加釋文,復于注釋后附以致函者簡介,雖大多已享大名而易得,但聲名不甚彰顯者,則較難著筆。甚至尚有付缺者,其中若無文獻可據,但有傳聞者,亦不妨以存疑之筆,略敘始末,俾知者有所補充。于有疑意者,當指明緣由,如陶行知與陶知行,雖僅名字倒換,亦為其個人思想有所變易之表現,今之讀者或難知曉本義。至于致函者生平簡介,當盡量充實完整,俾有益于了解雙方之關系。若實難追尋不妨注以生平不詳或待考,以待增補。
讀趙君珍藏手札墨跡,不禁感慨系之。“孝親”本為傳統文化中一重要內涵,歷代亦多標榜以孝治天下,《孝經》即儒家文化中孝道的重要經典之一,南宋以來即被列入十三經。另一儒家經典《詩經》的《邶風·蓼莪》更增思念先人的親情。類此皆應視為社會穩定要素,惜近年所謂“新風”日盛,親情淡薄,趙胥君方當盛年,力拒時尚浸染,特立獨行,出其舊藏,殫精竭慮,遍加詮釋,成一專集以紀念先父,實為后來者樹一典范。趙父九泉有知,得不喜悅。趙君亦可告無愧。我不僅重其事而更敬其行,趙胥君:其勉之焉!是為之題記。(作者為著名學者,南開大學原圖書館館長)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