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張文成先生是一個齊白石藝術大門里行走的忠實門徒,一個敢于創新用心血澆筑藝術創作基石的學者。在書畫藝術界,很多人都知道張文成先生能熟練地駕馭齊派各種題材,花鳥、蟲草、山水等都已經融會貫通,得心應手,達到水墨濃淡與色彩艷麗兩者間的高度統一。其作品粗看率真遒勁,細賞細致文雅,意境無限。
但是,很多人卻不一定知道已經白發蒼蒼的張文成先生是如何成為一代名家的。走近謙和可敬的張文成先生,打開塵封許久的檔案,我們看到一個書畫藝術的山峰上的攀巖者向我們款款而來。
一
很顯然,張文成是屬于那種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少年小畫家,小學四年級時,他就獲得北京市崇文區兒童書畫二等獎。傅石霜先生看了張文成拿來的畫稿后,大加稱贊說:“儒子可教!”并決定收文成為弟子。1979年張文成正式拜傅石霜先生為師,開始學習中國寫意花鳥畫,這也使他走上了攀登齊白石藝術峰巔的不歸路。那時傅石霜先生還戴著右派帽子,不敢大張旗鼓地收徒,更不敢聲張。教學生都是秘密進行,像地下工作者。每天晚上九點后,鄰居們都入睡后,張文成便悄悄到老師家里去上課。當時傅石霜先生住的是平房,為了不被別人發現,他將褥子掛在窗戶上遮住燈光。
張文成小的時候,家庭困難沒錢買紙習畫,他就給一家紙店干雜活,來換取一些廢紙作畫。有時候他為了節省一枚硬幣來購買紙墨常常讓自己的小身影穿行在大街小巷,而不去坐公共汽車。張文成家住崇文區花市,老師家住西城區廠橋,張文成每次去老師家都要走十幾里路。這期間他每天要步行往返三個小時的路程,風雨無阻從未間斷,但他沒有叫過一聲苦。說過一聲累。一跟就是十幾年,直到傅先生去世。也正是從這時他才真正地系統的學習了技法、構圖、色彩等方面的知識。傅先生傾其心力,將畢生所學傳授于他,而他也如饑似渴吸吮著傅先生的藝術精華。
也許是小時候跟隨老師學畫時,老師為了避人耳目而將褥子掛在窗戶上遮住燈光情景影響的緣故,如今張文成先生每畫完一幅畫就會掛在窗戶上反復端詳、琢磨,一看就是一宿。有時睡到半夜,突然靈感來了,一骨碌爬起來,畫到天亮。
書畫藝術是一條令人抑制不住感動的路,也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路。
1992年傅石霜先生病倒了,臨終前抓住張文成的手說:“無論人品畫品,你最讓我放心,我的后事也交給你了。”這樣的囑托給予了期待和希望,也蘊藏著信任和真情!這是一種師生情誼的寫真,也是一種藝術傳承的脈動。
“窗外瑟瑟已秋風,廢紙三千業已成,得失本是身外事,能憑翰墨寄真情。”這是齊白石的親傳弟子傅石霜贈予張文成的一首詩,也是對他這個得意門生的期待和肯定!
曾親自指點過他的李苦禪大師曾就張文成先生對于中國畫的那種傾心,對于齊派寫意畫的執著指出:"年輕人,寫意畫的路就這么走"。這是大師對于一個學子的首肯,也是大師對中國寫意畫藝術研磨指出的一條捷徑。
二
對傳統藝術中同類或相近題材的繼承、借鑒使張文成先生在藝術上有厚實的傳統基礎,他的繪畫作品中彰顯出典型的齊派風格,他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齊派弟子。
為了捕捉到創作靈感及花鳥在不同自然條件下的瞬間變化,張文成先生常常選擇在大雨傾盆或大雪紛飛時出行。夏天頂著烈日在圓明園河池旁寫生;冬天冒著刺骨寒風在白雪覆蓋的北海公園攝影。他憑借超乎常人的代價和對書畫藝術的不懈追求,在齊白石大師鑄造的藝術山巒中默默地前行。
張文成的作品構圖新穎、色彩豐富、線條變化多端,畫面十分豐富。他的《河塘秋蓮》一派秋天的景色,在金色的世界里,秋風輕搖著枝葉,飽滿的蓮蓬,寓意豐收的季節,一枝一葉都被秋風染過,帶著各自的顏色,有的淡綠,有的偏藍,還有的呈棕色。一只黑色的蜻蜓讓畫面更具動感。
張文成先生的“花鳥”、“果蔬”里或傲風傲骨、蓬勃向上之精神,或谷物豐滿充盈、豐收喜悅之意境,刪繁就簡,采用想象、夸張、概括、精煉的筆墨寫意手法,以一種新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表現出來,張文成先生能熟練地駕馭齊派各種題材,花鳥、蟲草、山水等得心應手,達到水墨濃淡與色彩艷麗兩者間的高度統一。幾十年來,他傳承齊派藝術風格,推崇古人徐渭、石濤、金農等前人藝術精華。尤其表現蝦蟹、蟬、蝶、魚等方面巧妙的利用墨色和筆痕,物象結構和質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物象的夸張部分,使純墨色的結構里有著豐富的意味,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極富有創造精神。他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非常注意花、鳥、蟲、魚固有的特點和生活習性。揣摩其內心的精神世界。因此,他的作品,無論是花卉或蟲草,都能給人明朗、清新、簡練、生氣勃勃之感,并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達到了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境界。其作品粗看率真遒勁,細賞細致文雅,意境無限。他所做的花鳥、瓜果等繪畫作品中無不是以色澤、結構、意景、情韻交相融合,呈現出一種大氣磅礴的藝術風韻,長期的筆墨生涯與潛移墨耕,使其作品不僅深沉,而且意景情韻悠遠。這表明他對生活的全方位了解、體驗和對生活的積累。這便是為什么他筆下的花鳥、瓜果等不同一般和獨到之處。
張文成先生的作品并不復雜,只是緊緊抓住虛實、疏密的辯證關系,使其達到“進而不浮”“遠而無盡”的效果。每一幅畫作都深顯出通達洗練,并透射出陽剛之氣,使我們得到美的感受。張文成先生的作品都很重立意,每幅作品都經過縝密思考,無論是從構圖、造型、色彩、意趣都經過反復推敲,畫里的一枝一葉不見草率。作品構圖講究有境、有情、有趣、雅俗共賞。它秉承了前賢的真傳,又獨具自己的創作,以多變統一的筆墨,組成點線面或虛或實,使其作品獨具一格。其畫作追求飽滿、厚實,畫面洋溢著濃重的生活氣息。在他的繪畫作品中無不體現出一種積極、拼搏向上的精神。他以自己全新情感意識賦予繪畫作品以新的審美特性。張文成先生在齊派基礎上的創新,托出的是一個多彩而動情的藝術世界,是一幅充滿詩意的時代之作。他正以越來越純熟的丹青妙筆和創新的思維,創作出更多的傳世精品。
齊良遲先生在張文成先生的畫上提款:“ 真有青藍之筆,畫筆穩健”款;齊遲良先生說“ 文成能夠做到筆墨酣暢淋漓,和諧相容,畫面氣氛活潑而又不失穩中,這是十分難得的,他是齊派傳人中一位有希望的畫家”。
三
在藝術素養上強調畫內功與畫外功的結合。他認為畫內功雖然是藝術專業的基礎,但是衡量成就的大小,境界的高低,最后還在于畫外功,即藝術家的人格精神及整個文化素養。他通過幾十年的求索創新,積淀了豐厚的底蘊,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由心傳筆、由筆傳墨,達到了筆墨傳情的藝術效果。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在原有的那種固定寫意手法上,在繼承傳統藝術表現手法的同時,又大膽突破傳統筆墨束縛。因此,他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革新觀念,從而實現了個人藝術的新飛躍。
今天,張文成先生的齊派藝術,越來越受國際友人和國內朋友喜愛和收藏。他的作品先后被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以及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團體和友人廣泛收藏。逐步形成張文成作品珍藏的藏流。張文成,這個普通的名字,在聯合國世界和平美術展覽的歷史史冊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成為后人學習的典范。為擴大中國的對外國際文化交流帶了好頭。弘揚了中華優秀文化,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的尊重。張文成先生作為一個平凡的人,做出了很不平凡的事。他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用勤勞的汗水和艱難的淚水,硯耕不綴,塑造出中國齊派藝術家張文成的耀眼的名字。
2001年聯合國非政府世界和平美術展覽中很多國外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們,把他的作品當作了解和認識中國藝術大師齊白石藝術風格的標本來欣賞和珍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獲得了聯合國世界和平美術展覽銀獎。他為自己幾十年的齊派藝術傳承寫下了閃光的歷史。他用自己的勤奮和努力,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國際文化藝術的豐富多彩做出了應盡的努力。
張文成先生從畫家到開拓文化產業,再到文化衛士,將自己的全部心血,貢獻給文化事業。正因為如此,他獲得了聯合國世界和平教育獎,獲得了聯合國和平美術大展銀質獎章。
他把富有生活氣息的民間藝術情趣融進文人畫中,豐富文人畫的表現題材,更新了文人畫的藝術境界,開創具有時代精神和氣息的寫意花鳥畫的新篇章。
其實,真正解讀張文成先生需要用心領略蘊藏在其畫作中工寫融合、濃彩重墨,這種解讀也許需要多少天,也許需要多少年!( 劉文科)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