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中國藝術的那種氣韻生動,與西畫的表現力結合起來。氣韻之“氣”乃生命之元氣,源于大地且起始于天地渾沌之間的生發之物,一種潛沉于大地且超越形跡的精神力量——生命力,正如錢穆所言,“繪畫有色彩,有線條。西方人生似重色彩,中國人生則重線條?!?/P>
美的真正源泉在自然,它也是一切藝術的范本。自然充滿著生命,我們借助繪畫留住萬物生命,在今天的油畫藝術中,我們可以感知到這一點……
廖炯模
自然之語
你曾說過,出生地鼓浪嶼是給你靈感的地方,那里有蔚藍色的大海,海邊有造型奇特的礁石,鼓浪嶼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造就許多國家棟梁。一生的繪畫都離不開這個根,是嗎?
廖炯模:小時候,媽媽常把我抱到海邊,浸在海水中,鼓浪嶼有許多華僑,還有各國領事館,人們生活很講情調,那里又是鋼琴之島,叮咚琴聲不斷,教堂里一直舉辦吟曲會,我一直喜歡聽西方的那種深沉、抒情、悠揚、略帶傷感的音樂,特別是德沃夏柯、巴赫、舒曼、圣桑、馬斯涅的音樂,我會哼許多西洋名曲,讓我陶醉,在我多年的畫畫過程中,內心總有這些節奏和旋律伴隨著。鼓浪嶼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島上各式各樣的建筑,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各種色彩,是天然的美麗畫卷。加上這里的人們愛種花,門前窗臺上鮮花爛漫,這些色彩就進入了我的童年的記憶,長大后力求在繪畫中表現出來,這里的孩子們也愛踢球,從小就有很好的體魄,我也一直喜好體育。在大學里一直打球,畫油畫是需要力量的。
除了你的宣傳畫,還有人物畫“惠安女”也是當時許多學畫人爭相臨摹的印刷品。風景畫造詣也是很高的,你的風景色彩斑瀾,陽光明媚,有著大量的寫生,像一首首小夜曲,在那個年代是很突出的。
廖炯模:那時一個政治高于一切的時代,我并不是很適應的,畫風景使我感到在與大自然交流,心情非常舒暢。我畫過鼓浪嶼、江西、安徽、福建、東北、延邊等許多地方,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都不同,很有意思。
你的這批風景畫也是一筆文化財富。在上海戲劇學院任教多年,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或著名的學生,是一位很德高望重的教授??梢哉務勀愕慕虒W體會嗎?
廖炯模:我認為,美術學院的教授自己一定要是畫家,自己要掌握素描與色彩的規律,除了講受光、背光、反光、還要講順光,素描要解決比例、結構、動勢、油畫系要講黑、白、灰、調子;如陰與影要分開,陰比影亮;色彩是油畫的靈魂等等。國畫系要講線條;雕塑系要講結構。我一生是個畫家,但我更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我要開個個人一生總結展覽,其中一定有部分的作品是用來教育學生的課堂教學畫。
任麗君
中國圖式的一種精神
能否詳細談談你的繪畫中的藝術表現,以及如何構思創作?
任麗君:1986年以后我開始尋找自己的藝術特色,想用自己的繪畫的語言表達發現美。我長期在西北和西南采風體驗生活,嘗試創作了表現維吾爾族風情的作品《摘葡萄》、《哈密瓜》,表現西藏風情的《藏女》,最后我找到了云南少數民族的婦女形象,少數民族婦女在田間勞作,秋收季節越忙越要跳舞,她們的生活打動了我,那種腳踏實地的美,原生態的質樸,讓我感到充滿美感。記得我和張迪平住在云南傣族竹樓里,嘗他們自己種的晶瑩透亮的大米飯和泥鰍之類小魚,畫裹著頭巾的大爺,披著圍巾的阿媽在紡紗織布,穿長筒裙的婦女用木鏟在揚谷,打谷場上滿天滿地的金色。夜里跟著她們趕鄉間小路,手持點了臘燭的瓷碗去看她們跳群舞。我們去一個臨近村莊,跟她們趕集,走到哪兒畫到哪兒,婦女們身著色彩絢麗的民族服飾,在蕉林和大樹葉間,透撒下的光點中涌動,土地的厚實,雜草夾著泥土的氣息使我感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我畫的是那些腳踏實地壯實的婦女,胖胖的身材或光著腳席地而坐,或相倚而臥,背著孩子仍在搬運竹筐和果實的充滿原生態的樸實味,這種夸張的造型是一種表達滿的美感需要,使有限的畫面擴張。飽滿的構圖,強烈的色彩對比,讓我找到了自己特有的畫面方式。我先后畫了《橄欖壩的婦女》、《橄欖壩姐妹》以及《午后》系列。
上海油畫雕塑院組織去朱家角、周莊等地采風,我又嘗試畫了江南水鄉,特制的土布服裝和蓮藕構成了濃厚的有民間味美麗色彩,反映在作品《南湖畔》和《密汁糖藕》中。由原先那種主題性的,寫實為主的繪畫方法,轉變成變形和夸張的藝術語言。這種“變”并不是盲目的,我一直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效果,一直不斷地尋找。比如速寫的時候所畫的那種寫實性的女性形象,創作的時候發覺力度不夠,于是自己加入了主觀性的夸張,根據表現需要而變的。變了以后會感覺畫面更有另一種角度的真實感,使構圖組合更順暢,畫面更有韻味張力。為了強調南國的“熱”,讓色彩燦爛,在畫面上形成一種涌動感,使情緒更熾熱?,F在我把過去為了平面化而舍棄的光,運用了進來,隨意地灑落。其實這是一種寫意的光……我覺得用文字來解釋創作中的這些感受還是太貧乏,太不確切。繪畫中,很多感受是文字無法表達的,文字一寫反而顯得太簡單化了。
似乎“胖胖的”是你畫作中最閃亮的特點,為什么同普世的審美觀背道而馳,胖對你的藝術風格意味著什么?
任麗君:我曾給作品系列起了一個十分特別的名字《Full of》,中文的意思為“充滿”或“滿”。我畫了一系列以高大豐腴的勞動婦女形象為主的作品,色彩強烈而豐富。以女性畫家獨特的靈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胖胖的女性形象?!八齻儭笔俏覄撟骼L畫的一種象征語言,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感受,一種“滿”的美。“滿”本身意味著豐收,“滿”使得畫面更有張力,有張力的東西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東西才美。
陳逸鳴
寫實與寫意中的靈動跳躍
為什么你和哥哥陳逸飛都走上繪畫道路,而且都獲得成功?這與你們的學習經歷與家庭教育有什么關系?家里有沒有為拜過老師學畫?
陳逸鳴:我的母親是大家閨秀,她對文學藝術的愛好,以及她有著上海三十年代的那種小資情調和修養,喜愛看電影、戲劇,在哥哥和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藝術的種子。我們兩兄弟都在浦光中學讀書,都是美術興趣小組成員,我們的美術老師施南池是位優秀的美術老師,盡管在文革中受到沖擊,但也很長壽,所以我們學校當時在上海還是挺有名氣的,培養了不少人才,我一直是大隊宣傳委員,經常為學校畫畫。
你在長期的學習中,包括在美國臨摹世界名畫原作,哪個畫家和畫派對你最有影響?芽
陳逸鳴:我哥修復過古畫,他的繪畫功底好,因此常有“世界名畫”交到他手中修復,如沙金特等的作品,我沒有修過畫,我們剛到美國時,正逢美國當代藝術在全球走紅的時候,我們看了大量的經典油畫及當代藝術作品,也喜歡德庫寧、羅斯科等畫家的作品。同時也看到了成功的當代藝術市場的運作狀況,我們也討論優秀的當代藝術成功的原因,學習汲取優秀當代藝術中的營養,比如他們的視野,題材的思想性,觀念,表現手段,特殊技巧,以及綜合性的修養等。
你的江南女子畫得委婉動人,畫得西方芭蕾舞女子也非常漂亮,這兩種畫的背景也處理得很特別,講究空間與質感。行走于大洋兩岸,對東西文化的交流一定有獨特的體會。有評論家評你是“情感寫實主義”,你認為這是自己的風格嗎?
陳逸鳴:平時我不太在乎這些評論,我的創作題材還是廣泛的,這次的畫展主要有惠安系列、人體系列、肖像系列,因我畫風寫實,作畫程序比較復雜,從素材收集到構思,素描稿到上畫布,都精工細作,連畫布做底也親力而為,雖然辛苦,倒也樂在其中。有不少藏家喜歡我的肖像畫。也有許多肖像畫的定件要制作,這些對我而言是得心應手,我通過了解對象的性格,行為舉止,以求把人物畫得栩栩如生。在繪畫中,我一直怕畫死了,追求繪畫性一直是我要做的。我也一直在尋找新的觀念與技巧,尋找突破。
畫家之間的看法往往帶著主觀的色彩,現在事實證明,70年代陳逸飛的許多作品都是里程碑式的,像《蔣家王朝覆沒》、《黃河頌》等等,你對當今國內藝術市場的紛亂現象是怎樣看的?芽
陳逸鳴:現在我們這里市場還開始不久,有點像歐美市場剛開始時的樣子。歐美的藝術市場已運作了許多年,成熟的市場應有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區分,通常畫家只與一級市場發生關系,即畫廊,然后再由畫廊將作品送到拍賣行。其實,進入拍賣行的作品相對門檻高些,但目前在國內還沒形成這樣的局面。有信譽,做得好的畫廊也不太多,畫家與畫廊合作的意愿也不太強,一些沒信譽的拍賣公司就有空子可鉆,假畫經常在那里出現,這對畫家與藏家都會造成損失。相信這只是暫時現象,每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都會亂的,市場本身會進行大浪淘沙的洗滌,藏家與畫家兩頭都會在教訓中變得聰明。現在比以前已好了許多了。一些嗅覺靈敏的畫商在中國找到了商機,他們把多年前買下的畫又賣給了中國市場,從中大大賺了一筆。
劉世江
都市中的田園守望者
形成個人風格的過程應該是很痛苦的,現在回憶是什么感覺?
劉世江:至今我也不敢說是否形成自己的風格,很多朋友提醒我要形成自己的風格,也嘗試去做,有時卻又很矛盾,矛盾時是很痛苦的。這痛苦來自狹隘并急于求成的不良心態,是我以前不曾有的心態。是繪畫手法形成風格呢?還是畫面形式,或是表現對象?三者都形成?嘗試下來覺得不管哪樣一成不變了就立刻成為一種束縛,不可能再自由地把心向外流露。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一切都隨時間不停地變化,自己的心還會有喜怒哀樂的變化。開心的時候我能用歡快的筆觸和色彩描繪燦爛的陽光和綠色,平靜的時候用細膩的筆觸淡雅的色彩描繪籬笆邊可愛的小花。美無處不在,身邊的每個角落都有,自然中有美,心靈中也有美,情感觸動有美,無私奉獻有美,非凡中有美,平凡中有美,人間有美,動物間也有美。為美而動,表現可不擇手段。
我很喜歡畫北方題材,尤其秋冬溫暖陽光和金黃的曠野,也喜歡江南水鄉的濕潤清秀。想要都表現,手法自然有所區別。以畫面直觀的東西形成風格對我來說似乎很難,什么是我無法再去改變的呢?唯有我的思想,追求并表現平凡美的這顆心是不會變的,畫到一定時候自己回頭看看,或許自己才發現:原來我的風格是這樣的。追求個人風格也是一種執著,就如對名利的執著,我不想用它來束縛畫畫的自由。何時形成自然會形成,不形成也無妨,這本來就不是自己熱愛畫畫的初衷。
你的作品系列的美學訴求是什么?
劉世江:2009年美術館的展覽上,一位觀眾看完后走到我面前說:“站在《老墻新綠》前,我似乎聽到吱呀的開門聲,很想走進去?!贝髮W的老師看了告訴我:“你在用情感畫畫?!币慌_灣畫廊的經理說:“畫面很干凈,就像你自己的笑容”。朋友說:“畫面很寧靜,可以用來洗心,可以治療煩躁。”通過諸多的評價,我感到自己已經可以用畫和大家交流心聲。我喜歡簡單、平靜的生活狀態,不喜歡復雜,在畫面上也不喜歡有太多想法。社會很復雜,生活也很復雜,人際更復雜,人們的煩惱就是因為復雜的東西太多。多數人都向往安靜沒有煩惱的生活,但又無法平靜,無法擺脫煩惱。總想竭盡全力去創造安寧,可又總事與愿違。忙碌的工作,金錢的誘惑,名利的沖突,繁雜的人際,情感的交織,身體的疾病,還有患得患失的心態,現代社會的人得到物質的享受,卻找不回那顆本來可以安靜的心?,F實是無法改變的,我也只能在自己的畫上訴說自己的心聲,創作一幅幅寧靜唯美的畫面,給觀眾以心靈的撫慰。
能否談談自己對藝術的理解?
劉世江:繪畫藝術跟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把技藝學好玩精,表現技藝的同時,需要傳遞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境界,在自我陶醉滿足中與欣賞者共勉。藝術是人們心靈的需求,更是身體的需求,美妙的音樂可以使人陶醉,美好的畫面可以讓人賞心悅目,就如身體需要養分一樣必不可少。藝術的存在必須有價值體現,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好的藝術作品是有生命力的,經得起大浪淘沙,不會被歷史淘汰。藝術也和其他技藝一樣,熟能生巧,需要勤苦,需要時間積累,非一日之功。巧到妙處,則登峰造極達“庖丁解?!钡木辰?。也需要經歷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不練到第三階段,不算到家。
讓人們得到心靈的撫慰,我覺得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藝術進入多元化的時代,我認為風格、流派、技術、觀念、畫種,包括藝術的時代性,不再是主要問題。要看當今人類和社會需要藝術家做什么?
鏈 接
關于廖炯模
曾幾何時,廖炯模先生把油畫作為頌揚自然的情感方式,如今自然走進了他更為自由的心靈世界,而畫中的色彩和圖形,即是他“自然之語”中最響亮的部分。
李超——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理論家
關于任麗君
她注重的借鑒后的理解和消化,她說她不愿被人感覺是像某一大師的,她所希望的是作品有“中國味”,反映當代的中國圖式的一種精神。
李超——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理論家
關于陳逸鳴
他的“繪畫性”不僅表現在精湛結實的寫實功底,更體現在將這種寫實技巧轉化為自由坦誠的質感、純凈凝練的精神性和純粹充沛的情感力量。
龔云表——著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
關于劉世江
他用畫筆飽蘸深情地記錄下了在工業化過程中正在消失的田園風光與純樸的親情、鄉親,他的藝術展示了一個久居鬧市,內心卻獨守著一片寧靜的畫家的心路歷程。
劉七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
作者:陸權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