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第一輪春拍市場整體釋放出回暖信號。然而,內地各大拍賣行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當代藝術板塊精品難覓、市場反應冷淡。與之相比,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則表現出自身實力。但就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整體表現而言,早已今非昔比,那么泡沫破裂,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何以為繼?
當代藝術市場分化
香港、內地兩重天
在今年5月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夜場,張曉剛、曾梵志、劉煒等藝術家作品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創作于1998年的《圣母子像》從13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930萬港元成交;曾梵志的作品《江湖》980萬港元起拍,以3000多萬港元成交。而在4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上,張曉剛、方力鈞、曾梵志的作品雖均有流拍,但整體成交平穩,千萬級成交拍品也不在少數。
相比于香港,內地的當代板塊成交情況差距較大。雖然,今年嘉德春拍以25.71億元人民幣的成績收官,但當代油雕部分僅成交1.99億元人民幣。而支撐這一版塊的卻是二十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作品和當代寫實。在嘉德“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中,周春芽三幅上拍作品全部流拍;而曾梵志的唯一一幅估價350萬元的上拍作品也遭流拍。
在剛剛結束的保利北京春拍“現當代中國夜場”中,曾梵志的《巔峰》、《肖像07-4》分別以149.5萬人民幣和690萬人民幣成功易主。而4月在保利香港春拍上,曾梵志1998年作《面具系列》以1035萬港元成交, 2006年作《毛澤東 沁園春·雪 No. 2》則是以1725萬港元成交,無論從作品級別還是成交額上均有差距。顯然,根據市場行情需要,保利將更重要的兩幅作品放在了香港的春拍上。
近些年,當代市場冷卻,業內人士對當代藝術市場前景普遍信心不足,持續看跌。去年10月的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中,中國當代藝術就已遭遇“滑鐵盧”。153件拍品,成交111件,總成交額1.17億港元,遠未達到拍前預期。內地策展人顧振清認為,那次遭遇的“黑色星期天”是近些年的谷底,已經預示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冬天還將持續。
如今,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地區,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很難撐起整個當代板塊,只能依賴幾位“天王”的作品支撐起整個價值體系。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國內當代藝術品市場后繼乏力的表現,如不盡快建立一、二級市場遞進關系,將難以為繼。
一線藝術家重心外移
升值空間遭透支
時至今日,內地市場的過度炒作和資本的盲目跟風已經漸漸退燒,當年中國當代藝術全線飄紅的盛況再難復制。海內外的實力派藏家也只緊盯著少數幾位國際一線藝術家的部分經典作品。
上海龍門雅集總經理李俊毅告訴記者,如今,周春芽、曾梵志等國內一線當代藝術“明星”一方面已經不需要內地市場的支撐;另一方面他們作品的價位太高,在內地也很難找到接盤人,更不要說一級市場的代理。
目前,自上世紀9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中國當代藝術家中,僅有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周春芽、劉煒等幾位藝術家在海外已經有了較為穩固的收藏群體。在國際頂級畫廊的大力推介下,他們的國際市場地位相對穩固。而在香港與內地的市場上,他們早年的精品仍然是藏家追逐的對象,只是這些精品在近年的調整行情影響下,受到藏家惜售、流動資金減少的制約,無法重見天日。
在顧振清看來,1990年代初到2005年這個時間段成長的藝術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流價值的體現者。在中國的藝術市場沒有一個健康環境的前提下,資本對當代藝術品的投機和炒作,把中國藝術作品未來的升值空間提前消費、兌現了。“現在進入市場的投資人與兩三年前進入市場的投資人不一樣。現在進入市場的投資人,可能得忍受投資回報長期無法兌現的磨礪。”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