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為大篆、小篆、隸書,再到后來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歷史上很多流芳千古的書法家,要么是開宗立派的代表人物,要么在書法風格上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但現在很多能寫幾筆字的人,都自詡為書法家。市場上的書法也被細分為學者書法、書家書法、書匠書法、名人書法等等。到底什么樣的書法作品才具有收藏價值?
對話廣東書壇幾位領軍人物我們還發現,如今很多書法大獎賽,獲獎作者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為了沖擊大獎賽,一些人甚至借用電腦排版手段,“創作”出了很多“當代王羲之”作品。
1
書家書法賣不過學者書法?
趙利平:我所理解的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并能將其推至一定的藝術高度。但現在很多能寫幾筆字的人,都自詡為書法家。市場上的書法也被細分為學者書法、書家書法、書匠書法、名人書法等等。特別是學者書法,如饒宗頤的書法作品,這幾年在市場上非常受關注,價格扶搖直上,甚至出現了書家書法賣不過學者書法的尷尬。對于學者書法你們是怎么看的?
王世國:書法是書法家以特定的漢字書體,用熟練的藝術技巧創造出來的“有意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是點畫線條、節奏韻律和墨色構成的抽象美。現在一些政治、經濟或文化領域的名人,甚至是一些并無大名,但是膽大顏厚的江湖中人,用毛筆寫字便自稱書法。實際上他們的作品很多并沒有多大的藝術價值,只不過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墨跡,或者是涂鴉罷了。
將書法分為學者書法、書家書法、書匠書法、名人書法等等,這是人們在避重就輕,舍本逐末,將書法變成了次要的東西。我覺得,當一個人的書法被稱為學者書法,或者是名人書法的時候,便有點諷刺意味了。一位真正的書法家,完全不需要冠以這樣的定語。
我覺得談書法,就應該以書法論。如果談學問,談名頭,那才以學術,或是以政治、經濟、文化的地位論。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影響他的書法,但并不決定他的書法的優劣、高低、雅俗和藝術價值。
張桂光:我認為,沒有必要分書家書法和學者書法,因為學者這個群體比較復雜,有些學者本身就是官員,他們的字貴是因為他們是學者還是官員呢?有些學者本身就是書法家,他們的字貴是因為他們是書法家還是學者呢?都搞不清楚。
一些學者研究的專業門類,與書法甚至與傳統文化沒有多大關系,他本人也未在書法方面下過多少工夫,他們寫的字與非學者所寫的字恐怕也不會有太大差別。像饒宗頤、陳永正、曹寶麟,他們都是學者,但他們的書法功力、傳統文化底蘊都相當深厚,他們的作品更全面地傳承了書法傳統,沒有必要將他們從書法家中分離出去。
一些學者雖然沒有在書法上下很多工夫,但他們寫出來的字有一股書卷氣,有文化氣韻,如王貴忱的書法,看上去很雅致,格調比較高,這一類的書法也許可以稱為學者書法。這跟文人畫是一樣的道理,筆墨工夫不一定很深,但以意境取勝。
陳志平:中國當代書壇就是一個大雜燴,要看清這種多元的現狀,我覺得還是應該從歷史上找源頭。
歷史上,我們看到最初的書法,其實是沒有具名的,可能是某些匠人所寫的,他們所寫的近似于“工匠書法”;
從秦漢到唐代的書法家,著名如王羲之等人,當時人關注的都是他們所寫的字,很少關注字背后的人。評論家首先肯定的是他的字寫得好,而不是他的為人怎么樣,他們的作品當然就是“書家書法”。
唐宋以來,社會對書法的看法完全改變,大家談論的是書法背后的“文”和“人”,出現了“先文而后墨”、歸本于人的現象,書法一旦把重點轉移到強調“文”和“人”,書法本身的技術就被淡化了,所謂“文人書法”和“學者書法”也就產生了。這一傳統一直影響到現在。
所以我覺得,如果把中國書法分成兩個階段的話,應該就是以唐代為界,唐代以前的書法才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唐代以后的書法,已經成為了文和人的附庸。這兩種書法在當代是并存的。名人書法強調“人”,學者書法強調“文”,強調的重點都不是書法,這與純粹的書法藝術是有別的。
2
書法家年輕化是利還是弊?
趙利平:我們還留意到一個現象,現在的很多書法大獎賽,獲獎作者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對書壇的發展是利是弊?
張桂光:書法精英越來越年輕自然是好事,但切不可鼓勵他們將精力都花到沖擊大獎大賽、追逐名利上面,要注意功力和修養的全面提高。有些年輕人得獎的作品確實很不錯,但遇到命題作文卻易失水準,這就不太好了。去年廣東書法家協會迎十八大的展覽,所有作者都按分配的內容書寫,一些人的參展作品,就表現出與獲獎作品有較大的差距。
我聽說一些人,將王羲之的字都輸入電腦建立一個數據庫,然后根據要寫的詩,將各個字從數據庫里調出來,在電腦上將每個字放大、縮小,調出最完美的比例,編排好,然后再打印出來,成百張、成千張地照著臨寫,然后挑出一張最好的投稿。這也許能夠創造一張好的作品,但不注重其他方面的提高恐怕不是方向。
陳志平:當代書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展覽機制下的產物,一切都是為了展覽。古人的書法并不是這樣,我們欣賞一幅古代書法的時候,是需要“六根”互用的。而當代書法存在片面追求視覺沖擊力的弊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欣賞書法藝術的精微之妙,看到有人能把一個龍字寫成一條龍的形狀,或是將一個鼠字寫得就像一只老鼠,以為這就是書法。所以說,書法藝術的普及還需要很大的努力。
張桂光:今天書壇的大勢,更多的是強調書法的筆墨意趣、篇章布局的裝飾性、工藝性,而不是它的文化意蘊,書法作品的工藝性、裝飾性甚至超過書寫技法本身,更不要說文化意蘊了。似乎書法作品中的字寫對寫錯、書寫的是什么內容都沒關系,大有將書法藝術跟文化意蘊剝離之勢。發展的結果可能會蛻變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但我認為,這不是中國當代書法發展的唯一道路,我們還是要在繼承傳統上面花大力氣。我還是提倡老辦法,學書法還是應該從臨摹字帖學起,要學習傳統的用筆、章法布局的規范,遵循傳統的審美法則。
陳志平:應該說展賽也有其積極的一面,雖然誘之于功利,但也的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書法的行列中來。現在無視功利學書法的人固然有,但也有很多人為了謀求功利而學書法,展賽剛好符合了這部分人的需求,客觀上也推動了書法的發展。雖然如此,但決定權在評委,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講,評委決定了中國當代書法發展的“高度”。
3
學者書法有沒有收藏價值?
趙利平:現在可謂遍地“書法家”,那么,書法家應該符合什么樣的標準?
張桂光:這不單單是書法界,而是整個文學藝術界都普遍存在的現象。寫幾篇文章,就以文學家自居;畫幾筆畫,就以畫家自居;寫幾首詩,就以詩人自居。要正確認識自己確實不容易。
什么人才夠得上是書法家?按道理,書法家協會的會員應該都是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按道理就是國家級的書法家,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的會員,按道理就是省級的書法家,而地市級書法家協會的會員,自然就是地市級的書法家了,關鍵是看入會的條件有沒有把好關。書法家協會的發展、壯大是好事情,但發展太快也難免有不符合條件的人加入。
陳志平:作為一個書法家最基本的條件,我覺得就是技術。在技術過關的基礎上,再追求其精神內涵。這個精神內涵,就是人和文賦予的。人和文本來是正面的東西,只不過現在濫竽充數的人多了,技術沒過關,打著名人或學者的招牌鉆空子。
王世國:什么是書法家?書法家就是具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熟練掌握書法技巧,能夠創作出具有自己藝術風格的作品的人。
趙利平:但現在很多買家自身的書法鑒賞力不足,他們買書法作品很容易就被忽悠了,對著頭銜買,藏了一大堆這個主席那個主席的書法。幾位對書法收藏有什么好建議?
張桂光:收藏價值跟藝術價值不是一回事,一些名人書法作品的收藏點可能不在藝術價值上,卻可能會有文獻或史料方面的價值。收藏書法要是不想被騙,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書法有所了解,我很強調傳統,即使你不寫字,也要多看,對整個書法史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
其次,收藏必須看原作,看印刷品和看原作的感覺是很不一樣,只有看原作才會有直觀的認識。但現在玩收藏的人很多沒做這一功課,靠聽故事、聽頭銜來買東西,肯定上當。
趙利平:如果從學術角度來講,現在市場上很多書法作品都是垃圾,但如果從投資價值來講,這些書法作品還真的能夠實現保值升值。
陳志平:這就要看你購買的目的是收藏還是投資了。但書法的技術含量還是最重要的,技藝之外,如果有學術的背景,這樣的收藏當然就更加穩妥了。所以學者書法還是值得收藏的,學者本身就是名人,藝術、文化、名氣三位一體。投資官員書法的風險就相對大些。
從收藏品本身來看,古代書法現在還有一些漏可以撿,比如嶺南名家梁佩蘭、陳白沙等人,無論是從藝術收藏或是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講,他們的作品都是好的。
王世國:判斷一件書法作品是否具備收藏價值可以歸納為四個字:真、優、高、古。
“真”就無須多說了。“優”是指同樣一位書法家,他的精心之作和他的應酬之作往往相差甚遠。比如董其昌,雖然市場上他的贗品很多,但實際上有的寫得較差看起來像是贗品的,其實就是他寫的,只不過是他的應酬之作罷了。所以收藏要選優。“高”,是指你收藏作品的書法家在歷史或現實中的地位要高。“古”,就是年代當然是越久遠越好,因為已經經過了歷史的淘汰。
我對收藏者有個建議,就是要懂鑒賞、重藝術、看名頭。你搞收藏要懂得鑒賞才行。但如何提高鑒賞力?歌德說過,藝術鑒賞力需要用最好的藝術作品來培養。最好的書法作品,自然就是那些經過歷史沉淀、開宗立派的書法大家留下的作品。重藝術就是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和藝術價值。還要看書法家的名頭,但絕不是他自詡的虛名。
我認為搞收藏還要具備眼力、財力、耐力和懂得借力。有眼力,就是要目光敏銳;有財力,就是收藏應該量力而行;有耐力,就是收到好東西你要能守得住;同時還要懂得借力。明代大收藏家項子京,富可敵國,王羲之的《平安帖》、《奉橘帖》等八幅書跡都是他的藏品。他除了眼力、財力、耐力之外,還知道借力。大書畫家和鑒賞家文征明就是他的第二雙眼睛。文征明的兩個兒子文嘉、文彭很長一段時間都住在他家里,幫他鑒定東西。現在的收藏家也可以找真正懂得欣賞書法藝術的人幫忙掌眼。
4
書法的未來在哪里?
趙利平:當代書法的發展現在有兩股力量在推動,一股是市場的力量,另一股是中小學生的書法學習潮流。但也有人說,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年輕一代書寫能力的不斷退化,書法總逃不過消亡的命運。幾位怎么看?
張桂光:2011年,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中小學開展書法課教學,這對書法藝術的傳承和普及,是一件大好事。我認為,在中小學的書法教學中,應該強調傳統的繼承,而不是創新。我主張小學一二年級先不要接觸毛筆字,先寫硬筆字,而且要寫規范字,先對規范字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后,再去臨摹字帖,因為字帖里面有很多不規范字。第二,學書法一定要從傳統入手,從臨摹字帖學起。
現在書法課的時間有保證了,每周一節課,但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師資沒保證,都是班主任老師上書法課,他們并沒經過書法的系統學習,又怎么能夠教好書法藝術?所以我覺得教育部應該將書法老師跟美術老師、音樂老師、體育老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上崗的書法老師必須獲得相關的資格認證。假如有這樣的要求,中小學就需要大批的書法老師,師范學校書法系的畢業生就有出路了,生源自然也有保證了,良性循環,更能推動書法藝術的普及。
陳志平:當代書法的發展,還有一股力量不容忽視,那就是高校書法教育正在崛起。從上世紀80年代書法復興以來,中國當代書法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覺得書法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更多的書法家,而是在于文化的傳承。高校有不少博士、碩士從事書法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空間很大,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從而進一步推動書法藝術的普及和提高。從目前發展來看,未來書法發展的希望聚集在學校,尤其是高校書法的發展充滿了“正能量”。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