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4
筆 墨 與 構 成
——王君的山水
□ 邵大箴
在2004年“ 黎昌杯·第二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的評選中,畫家王君的作品《山居》獲得評委們的一致好評,被授予金獎。我在一篇評論這屆年展的文章中曾寫道: “ 《山居》用構成法寫錯落有致的山間民居,其中有程式化的樹木與云彩,畫面別有一番風味。”后來,我讀到王君的其他作品,發現他的許多山水畫都具有這個特點,即力圖把自由書寫的筆墨與一些傳統程式化的符號以及寫生的印象結合在一起,構成自己的畫面。這可以說是他自覺追求的一種個性化的風格面貌吧!
傳統山水畫講究寫心中丘壑,所謂丘壑當然是指從客觀自然山水中獲得的真實印象,不是藝術家的憑空臆造,是經過藝術提煉過的自然。因此,藝術家要能真正做到寫心中丘壑,必須要在師造化的基礎上,善于把握自己面對自然的感受,寫出既來自于客觀自然又不同于客觀自然的山水。除了寫心中丘壑外,山水畫還要講究筆墨,也就是說要用有筆力、墨韻的傳統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沒有筆墨情趣的山水不可能有藝術魅力。再者,山水畫創作還要求藝術家具有一定的靈性,即感悟力。靈性表現在各個方面,滲透在取景、章法布局、筆墨語言以及境界的營造之中。一個山水畫家只有通過 “ 師古人,師造化 ” 的途徑,獲得上述修養,方能在藝術創作上有所作為。
出生在青島的青年畫家王君,在八十年代拜著名畫家梁天柱為師研習山水,后來又結業于中國美術家協會高研班和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 山水畫精神 ” 高級研班。他基本上是從臨摹入手,而不是從學習西畫素描和寫實造型手法進入山水畫創作的。他重視寫生,同時掌握了正確的寫生方法,不拘泥于客觀自然景象的復制和摹擬,而善于從客觀景象中吸收營養和靈感,經過自已的加工提煉,進行再創造,形成新的畫面,這是符合傳統山水畫創作原理的方法。他自由的選景,自由地把從不同視點擷取的景象結構于同一畫面,用筆的點、擦、皴、染和墨的濃、淡、虛、實加以調節和組織,自成一種格調。
前面提到,王君善于在筆墨中采用構成法來創造畫面。“ 筆墨 ” 更多傳達的是一種感情和 趣味,它本身也包含了 “ 構成 ” 的因素,而當代山水畫中采用的構成法,取自于西方現代藝術,與現代設計有密切的關系,含有更多的理性因素。如何把筆墨與構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王君努力解決的課題。綜合他的作品,發現他越來越關注用筆用墨,關注筆墨神韻的表達,而物體塊面的構成則隱約地融在筆墨之中。但這些構成因素的作用并非可有可無,它有助于強化畫面的結構,有助于語言符號的更加富于變化。王君的山水畫面是飽滿的,有骨力的,同時傳達出一種新的氣息。
青年藝術家能找到適合自已個性的表達方法,是應該受到鼓勵的,但不能淺嘗輒止,更不能畫地為牢。王君懂得這個道理,在他的近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還嘗試運用其他表現方法來進行創作,包括用更傳統的筆墨語言來表達自已的感受。這一點,我認為同樣應該受到鼓勵。因為,一個藝術家真正個性面貌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磨練,需要建立在豐富藝術實踐和全面修養的基礎之上。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